第一章 (28)脉浮数揭秘:风热虚寒交织,恶寒之源何在(2/3)
是侧重于正气(即人体的抗病能力和生命力)的不足。当正气不足时,机体就难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其中包括温煦机体这一重要功能。温煦,即温暖和煦,是机体保持正常体温、抵御寒冷侵袭的重要机制。当正气虚弱,无法有效地温煦机体时,就会出现一系列寒象表现,如恶寒(即自觉寒冷,即使外界温度并不低)、肢冷(即四肢末梢感觉寒冷,甚至冰凉)等。
“风虚相搏,则洒淅恶寒也”这一描述,进一步揭示了风邪与正气虚弱相互作用下的病理变化。风邪,作为中医六淫(风、寒、暑、湿、燥、火)之一,具有轻扬开泄、善行数变的特点。当风邪侵袭人体时,如果正气虚弱,无法有效地抵御外邪,风邪就会趁机而入,与正气在机体内相互搏击。这种搏击过程,不仅加剧了正气的消耗,还使得机体失于温煦,进一步加剧了寒象的表现。因此,患者会出现恶寒、寒战等症状,这是机体为抵御外邪而出现的自我保护反应。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恶寒、寒战等症状,可能是机体在应对感染、炎症等病理过程时的一种生理反应。当机体受到病邪侵袭时,免疫系统会启动一系列防御机制,包括体温升高(即发热)以杀灭病原体。然而,在正气虚弱的情况下,机体的这种防御机制可能无法有效地发挥作用,反而会导致体温下降、恶寒等症状的出现。这进一步印证了中医理论中“虚为寒”、“风虚相搏”等说法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原文: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
“脉浮而滑,浮为阳,滑为实,阳实相搏,其脉数疾,卫气失度,浮滑之脉数疾,发热汗出者,此为不治”这一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首先,“脉浮而滑”,浮脉通常表示病邪在表,正气抗邪于外,多见于外感疾病的初期;滑脉则多表示体内有痰湿、食积等实症,或者正气充实,气血充盈。浮滑脉同时出现,可能意味着正气虽然充实,但外邪与内实相互勾结,病情较为复杂。
“浮为阳,滑为实”,这是对浮脉和滑脉性质的进一步阐述。阳通常指正气、阳气,实症则指体内有实邪存在。阳实相搏,即正气与实邪在体内相互抗争,病情往往较为剧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