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21)寸口脉浮大反下大逆警示:寒气肠鸣,胃气虚浮(2/4)
,血脉内部的血液充盈度有所降低。
接下来,我们再谈谈“大则为寒”。这里的“大”指的是脉象大而无力,这种脉象往往出现在寒气侵袭、气血凝滞的情况下。当寒气侵袭人体时,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血脉收缩,从而使得脉象显得大而无力。这是因为寒气凝滞了气血,使得血脉不能流畅地运行,所以脉象虽然大,但却缺乏应有的力量和活力。
当寒气凝滞在肠胃时,其寒凉的性质会抑制肠胃的正常蠕动功能,导致气血运行不畅,气机阻滞。这种阻滞不仅会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还会使得肠胃内部的气体无法正常排出,从而在肠道内积聚。当这些积聚的气体在肠道蠕动时,就会产生肠鸣音,即我们常说的肚子咕咕叫的现象。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肠鸣音的出现是寒气侵袭肠胃、正气与之相搏的一种外在表现。它不仅反映了肠胃功能的紊乱,还提示了体内寒邪的存在。因此,在治疗上,中医会采用温中散寒、行气止痛等方法,以驱散体内的寒气,恢复肠胃的正常功能,从而消除肠鸣音等症状。
然而,如果医生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没有准确判断病因,反而让患者饮用冷水,那么就可能加重病情。冷水与寒气相结合,会进一步凝滞气血,使得病情恶化。同时,如果此时患者出汗过多,也会耗伤正气,使得身体更加虚弱。
趺阳脉是一个重要的诊断部位,它位于足背部,是胃经的循行部位,能够反映脾胃的功能状态。当我们说“趺阳脉浮”时,意味着脉象轻浮,这通常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等病理状态相关。
“浮则为虚”是对浮脉的一种解读,它表示脉象轻浮往往是因为正气不足,气血虚弱,不能充实血脉,使得脉象显得空虚无力。这种虚弱的状态,如果与浮脉相结合,就会形成“浮虚相搏”的病理机制。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理论中的脉象解读和病因判断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过程,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症状、体征、舌象等多方面因素。因此,在面对具体的疾病时,我们应该及时就医,并遵医嘱进行治疗,切勿自行解读脉象或采取不当的治疗方法。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需要严谨而细致的态度,否则就可能犯下“医咎”。这句话“此为医咎,责虚取实,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