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科技故事》的故事(2/3)
成功,不得不提到它的创办人徐一雯。
20年前徐一雯从大学传媒系毕业进入了一家官办的科技媒体集团,踏踏实实做了10年科技新闻记者。在这个过程当中,她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报道风格,更是形成了自己对科技媒体独到的理解。起初徐一雯只是发现:专注报道科研成果的新闻即使写得再好,也只有少数专业人士会看,其实也只有他们能看懂;对大众来讲,如果没人进一步去科普、去解释,就很难产生影响力。但是如果文章是围绕科技人物展开的,情况就大不相同。如果写得好,不仅是本专业的人会喜欢,几乎所有的人都乐意阅读,特别是非专业人士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从对故事感兴趣开始,最后自然而然地了解了主人公所研究的专业,其实是普及科学知识和传播科学精神的有效方式。于是他向集团领导建议:创办一个通过写故事来讲科学的大众媒体,而且这个杂志要以线上电子阅读方式为主。领导上支持了这个想法,并任命她为这个《科技故事》的主编。
此时的徐一雯预见到了此后十年的两大趋势:一是网络媒体兴起,同时纸面媒体没落;二是公众对科技的关注度大幅度提升。这是《科技故事》越来越受追捧的基础前提。
真正使其在大量媒体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是徐一雯在坚持官媒权威性的基础上,还坚持了一条特别的要求:这本刊物所有的记者、编辑在写任何一篇文章的时候,绝对不允许上来就直接用一个尚未普及的专业名词,所有文章都必须让高中学历的人一下子就能读懂。要写出人性和科技的本质与精髓,而不是阐明专业性的名称与流程,要专注于“神”而不拘泥于“形”,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在这个媒体做事。如果文章里不得不出现一个“陌生”的专业词汇,就必须征得主编同意,而且要在出现的同时就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解释。她的这个特有要求与传统科技媒体强调专业性和准确性的想法大不相同,却得到了广大读者的拥护,赢得了超越特定专业甚至超越科技行业边界的大量订阅,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媒体”。媒体就是这样,有了流量,自然就逐步有了收益,《科技故事》近年名利双收,实现了正向循环与高速发展。
那么“吉他”侯琳琳又是怎样进入这家着名科技媒体的呢?
当初曾经在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