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智建新生:废墟上崛起的未来之城(1/3)
2008年9月1日,秋日的阳光洒在汶川满目疮痍的土地上,曾经坍塌的楼宇已被清理成平整的地块,挖掘机的轰鸣声与工人的指挥声交织成一曲激昂的重建序曲。沈浩然站在临时搭建的规划展示厅前,望着墙上巨大的3d全息投影——那是一座融合智能科技与人文关怀的新城蓝图,在光影流转间,仿佛已能看见未来的车水马龙。
“沈总,政府方面已经确定了首批重建地块。”星宁地产总经理李岩匆匆赶来,手中的平板电脑不断刷新着数据,“但本地企业对智能建造技术仍有顾虑,他们担心成本过高、工期不可控。”沈浩然点点头,目光扫过展厅内陈列的智能建造设备模型:“召集一场技术说明会,让他们亲眼看看星宁的‘黑科技’如何化腐朽为神奇。”
三日后,汶川会展中心座无虚席。本地二十余家地产企业的负责人与政府代表齐聚一堂,大屏幕上突然亮起星宁集团的标志。沈浩然走上讲台,身后的全息投影瞬间切换成建造场景:“传统建筑需要大量人力、时间长且误差大,而星宁的智能建造体系,将彻底颠覆这一切。”
他挥手示意,投影中出现一台巨型3d建筑打印机:“这台打印机采用特种混凝土,每小时可打印30立方米墙体,精度达到毫米级。更重要的是,它能根据抗震需求,自动调整内部结构。”画面切换,无人机群在空中编织出网格,“这些搭载激光雷达的无人机,可在30分钟内完成整片区域的地形测绘,误差不超过2厘米。”
台下的议论声此起彼伏。某本地房企老板举手提问:“沈总,智能建造的成本真的能控制在预算内吗?”沈浩然调出成本对比表:“我们通过ai优化设计方案,减少材料浪费;利用区块链技术实现供应链透明化,降低采购成本。以一套100平米住宅为例,综合成本比传统建造低15,工期缩短40。”
技术说明会结束后,沈浩然趁热打铁,与三家本地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次日清晨,首批智能建造设备便开进了重建工地。无人驾驶搅拌车沿着磁钉轨道自动运输混凝土,机械臂精准安装预制构件,ai质检系统通过5g网络实时反馈施工质量。工地上少见工人来回奔波,取而代之的是有条不紊运作的智能设备。
在教育园区的重建现场,星宁地产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