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芯火燎原:科技版图的多维扩张(2/2)
这一年,星宁集团的野心不止于消费电子。在上海的港口,搭载星宁智能芯片的自动化岸桥正在作业。起重机通过5g网络接收指令,精准抓取集装箱,误差不超过2厘米。\"这套系统让港口的作业效率提升了40。\"项目负责人向来访的交通部官员介绍,\"更重要的是,核心控制系统实现了100国产化。\"
夜幕降临,沈浩然来到位于张江的星宁研究院。实验室的灯光彻夜通明,科研人员正在攻关下一代6g通信技术。\"沈总,我们研发的太赫兹芯片已经完成测试!\"首席科学家展示着比指甲盖还小的芯片,\"它的传输速率是5g的100倍,未来可以应用在无人驾驶、全息通信等领域。\"沈浩然拿起芯片,在显微镜下,精密的电路如同微观宇宙,每个晶体管都承载着科技突破的希望。
此时,远在西北某军事基地,搭载星宁芯片的防空预警系统正式启用。雷达屏幕上,数百公里外的无人机目标被实时锁定,系统自动生成拦截方案。\"这就是国产芯片的力量!\"基地指挥官握紧拳头,\"再也不用看国外企业的脸色了!\"
沈浩然的手机突然震动,是沈逸发来的邮件。华尔街传来消息,因星宁芯片的崛起,某国际半导体巨头股价暴跌20。邮件末尾,沈逸附上一张图片——星达信息科技公司的自动化车间里,机械臂正举起写有\"中国芯,世界造\"的标语牌。
站在研究院的落地窗前,沈浩然望着城市的灯火。两年间,从通信基站到军工雷达,从消费电子到智能制造,星宁的科技版图不断扩张。那些曾经被\"卡脖子\"的技术,如今已成为推动行业变革的利刃。而这一切,都始于自研芯片与光刻机的突破。他知道,这场科技长征远未结束,在6g、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的新赛道上,星宁仍需日夜兼程。
夜风拂过,带来远处生产线的轰鸣。沈浩然打开手机,查看星达信息科技公司的实时数据——又有3家手机厂商签订了零部件供应协议。他轻轻按下发送键,向团队发出新的指令:\"准备启动8英寸晶圆厂扩建计划,我们要让中国芯,照亮更多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