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资本浪潮中的破局者(3/3)
交易大厅里一片忙碌,键盘敲击声与电话铃声交织成紧张的交响曲。当收盘价定格的那一刻,星宁金融的账户余额增加了23亿。沈逸站在他身后,声音里带着敬佩:\"哥,你怎么知道空方会突然暴雷?\"
沈浩然摘下眼镜擦拭,露出疲惫却坚定的笑容:\"因为我见过历史的剧本。\"他望着窗外灯火通明的杭城,远处的钱塘江泛着粼粼波光,\"但更重要的是,我们不是赌徒。每一笔交易,都要有逻辑支撑。\"
随着星宁金融的业务逐渐走上正轨,沈浩然开始布局更宏大的蓝图。他在公司内部设立了金融研究院,高薪聘请海归学者研究国际金融趋势;与高校合作成立金融实验室,探索互联网金融的可能性;甚至派人远赴美国,考察刚刚兴起的对冲基金模式。
\"沈总,有人想收购我们的股票。\"秘书递来一份文件,\"是港商,出价是市场价的15倍。\"
沈浩然接过文件,目光扫过收购方的资料,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这是典型的恶意收购手段,想用资本优势迫使公司就范。他打开电脑,调出星宁金融的股权结构:\"告诉他们,我们的股权分散且设有多层保护机制,除非他们能吃下所有流通股,否则免谈。\"
夜深了,沈浩然独自坐在办公室里,看着墙上的世界地图。1995年的全球金融市场,就像一盘错综复杂的棋局,而他手中的棋子,正逐渐形成独特的布局。突然,手机(bp机)震动起来,是马婉婷发来的信息:\"回家吃饭吗?小妹做了东坡肉。\"
他关掉电脑,披上外套,在路过交易大厅时,看到加班的员工们依然专注地盯着屏幕。这一刻,他突然想起父亲常说的话:\"做生意,就像种树,根扎得深,才能枝繁叶茂。\"而现在,他正在这片充满机遇的土地上,种下属于未来的种子。
当沈浩然走出大厦,杭城的夜空中绽放起绚丽的烟花。他驻足仰望,烟火的光芒映照着他年轻的脸庞,也照亮了远处尚未完工的星宁金融大厦。在这个资本觉醒的年代,他和他的团队,正书写着属于中国民营资本的传奇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