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和盟交契修好时,苏法借势起(7/8)
明主,大宋的权利不可能永远掌握在两朝女人之手,他年之后,向太后必然会还政于赵煦,现在接近赵煦定是代价最小的时候。只要能助其得权,就能被其委以重任,更何况其年岁逾长,向太后再把持朝政恐遭人闲话,现今所作也就是顺水推舟罢了。
苏轼看到赵煦还是将信将疑,于是对其身侧的赵挺之说道“赵太傅,官家之才能早在古今帝王之上,何能久居人下?”苏轼不愧是苏轼,这种话都敢直接说,更何况他并不知道赵挺之底细,此人到底是坏人还是好人,现在还无法分辨清楚,其实笔者也很难分辨赵挺之现在到底是好的还是坏的,只知道他后来不算个好人。
赵挺之见苏轼此语意在求助自己,便也不好拒绝,不过他也没有把话说死,他才不想把被向太后责罚可能都揽在自己身上,于是赵挺之捋了捋自己的胡须,似有阴阳怪气道“官家整日修习,其功业水准甚至在赵某之上。”赵挺之说了一句废话。
苏轼紧接着类似逼问道“正夫以为官家当得这天下否?”赵挺之,字正夫。
赵挺之自然不敢轻易作答,遂又拐弯言道“上古有尧舜,下古有秦皇汉武,若是论文采学识还是得看官家!”
苏轼急不可耐,不过他也不想再追问赵挺之这厮,他是个滑头,姑且就认为赵挺之说的是“赞同”,强意曲解道“既然赵太傅有言,官家自然不必担心太后责罚,自古为君年少者多也,嬴政十三为帝,天下一统,刘彻十六为帝,鞭指黄天,今我皇不论年龄还是才气都在此二帝之上,将来必有大成。”苏轼认为文才即是政才,十三岁的嬴政和十六岁刘彻在文赋方面自然不能与饱读诗书的赵煦相比,可惜文才并不是治国的基础,更需要运筹帷幄的计谋和良臣悍将的辅佐,话外之意就是苏轼这次失算了。
赵挺之听苏轼言,好似有点无奈的点点头。
于是众人拥着赵煦来到校场的军帐之中,赵煦心中乃知苏轼十分推崇自己,遂也有点忘乎所以,就是得意忘形的意思。
赵煦曰“长这么大,还没有进过军帐,真是有失为君之气。诸位爱卿,你们之中有谁上过战场杀敌过。”
众人面面相觑曰,看看这些人是谁,黄庭坚,苏辙,李格非……下面就不一一列举了。看来确实是没有几个人上过战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