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 和盟交契修好时,苏法借势起(5/8)
在有生之年能吞并辽国,将为子孙建下此不世之功。吾乃需要种将军,章将军这样的盖世之才也。”
众之中有人哀婉痛惜,有人切齿苦笑。痛惜者大意是有人认为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白白送给辽国实在可惜;苦笑者自然是认为辽国根基深厚,大宋已经穷极百年也未能撼动其分毫,如今小小的赵煦说出“欲吞并”狂傲之词,这大概也不是苦笑,更有可能是嘲笑,因为大宋在太祖之后难有雄主出现。不过笔者以为赵煦有此一志证明其并非想做一个庸碌之君,可能还是天不遂人,宋之大政牢牢掌控在两朝太后手里,赵煦也只能恨恨了事。然而苏轼等人却把变法的希望全部寄托在赵煦这里,苏轼文法虽胜,但其政才皆为漫谈,屡次遭贬肯定也与其不善为政相关。是故在宋为文者可心驰万里,甚过九霄之外;而为政者,且需小心翼翼周旋于各方势力之间。天下人以为苏子有大才,乃是说其文才;而为政者当是如王安石公,欧阳文忠公,范文正公等济世之才者。但是啊,谁人不想为天下建立不世之功,苏轼自然也不例外,当然苏轼也有前人不能比拟的优势,就是追随者众多,稍有提议便会一呼百应。于是乎这次苏轼又在赵煦面前推销他的新法。
苏轼道“官家,前番臣所作之新法已经施行大半(其实只兵法一小块),兵法之策在于养兵,章楶老将军从灵州领回十万将士已经休整完毕,个个皆欲再上疆杀敌,有人甚至手痒难耐,执长戟以付前军,官家可命此些人等赴边换防,以让更多将兵感受官家体恤之恩!”
种师极似乎并不买苏轼的帐,“若非国家危难,谁人乃愿意舍命赴疆!”种师极的意思自然是想说章楶带回来的十万宋兵皆是老弱病残,恐难以赴疆,只是其并不想直接戳穿苏轼。
苏轼似乎不明白种师极言外之意,虽然苏轼甚多出没于军营,却未曾赴边作战,哪里能明白生命在战场上只是瞬息之间的事,于是其不满的回应种师极曰“种将军,你乃行军多年,难道不知道用兵在于养兵,若大宋皆是疲敝之师,战力何以存。兵法曰‘盛师之下,焉有败绩’,若是大宋之军皆威武雄壮,灭夏灭辽指日可待。”
种师极嘲笑曰“哼哼,苏子兵法乃读万千,可惜就是没有真正明白仗乃是人在打,并不是区区几个字在打,说汝‘纸上谈兵’也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