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文叔本意荐国昌,事违人心凉(2)(3/8)
不在话下,而且生的魁梧健硕,力更异于常人,这种人才可谓是无所不能,若要弃之实在可惜。”
苏轼说道“国昌之事,吾等都了解,国昌之为人,也是天地可鉴,必无忧也,今事已过去多年,多少人已经淡忘,多少人也莫名后悔陷之。现在乃是用人之计,不会拘泥于小节。”
唐国昌拜谢苏轼“既然如此,昌官不谓小,俸禄不谓少,只求为苏翁所用。”
苏轼道“唉!吾岂能让宋士干如此粗重之事。既然你曾为王公府上执笔,且从旧职,正巧苏迈被户部抽调征粮,府上无一人可用,吾乃任你为苏门执笔,书记官家银钱税务军策粮道之往来,且先领此职,待日后更谋高位。”苏轼又对李格非唐国昌两人说道“目前汴京城军事,八十万禁军都皆集结,军民来来往往,更有乘机来汴京售卖兵器甲革的商旅,可谓是人多事务繁杂,苏迈今此出征担运粮草,我府上人手不足,幸得唐国昌来之,李文叔入得衙门与少游尽快交办,务必使汴京城人流井然有序。”
李格非应声道“诺!”
苏轼又说道“最近急务繁忙,你且不要回东城王府居住,路途遥远,费此时光,你可与唐国昌于吾府上寻一间客舍暂居,方便商议交流歇息。”
李格非与唐国昌纷纷拜谢苏轼。
却说此下的汴京城,可谓是人满为患,出征大军皆集结于顺天门左右,而汴京城内更是出入很多军装甲士,游弋于各大教坊茶楼,有的人只是一辈子未来汴京的乡野农民,想一窥汴京繁华,若非此军事,他们一辈子也不一定能来汴京一次,有的则本身就是纨绔子弟,来汴京城各处挥洒金银,享受一下汴京人的乐趣,亦有众多曾读书却未有功名的士人,纯粹是想来汴京吟诗作对,做一回人间高雅之士,或能博高官眼目,荐而为官。大军所需物资,粮草等由江南道运来,经东水门入得汴京,要经过繁华的朱雀大街至顺天门,除此之外还有大量刀剑矛戟由大名府运造,经陈桥门再通过朱雀大街才能至顺天门。行走之间,各种安保,人力,牲力都皆要一一登记造册,以供日后所计。而那一应的人儿,苏迈在督运粮草,苏辙每日清点从水路运来的棉纱布匹,秦观与黄庭坚则于枢密院接待来汴京各类大小官员,晁补之张耒每日在顺天门登记府兵,苏轼府上无人可用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