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历下汴京两地长,苏门各尽觞(1/27)
上回说到朝廷三番五次催令苏轼回京,而苏轼亦是三番五次辞不入京,大宋朝廷由高太后把持,政局由文彦博和范纯仁轮番把持,而李格非秦观黄庭坚等人辅佐,旧党之人多有重用,新党之人多数边缘化,新法渐渐偃旗息鼓了,而代之的旧法也没有让人失望,似乎一切即变得有序并自然起来。
另一边王甄儿和李易安在历城也过着安定和谐的生活,李格非偶尔回到历城,与王甄儿自是小别新欢,一家人其乐融融。李府上下与县令唐国昌多有往来,李府也多得唐国昌照应,李格非非常感念在心,无以用言语表达,时时想利用自己的权力来帮助唐国昌实现心中的抱负,但时时又因时机不对而作罢。兴许李格非也是为了身边能多一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奈何朝中形势多为旧党把控,唐国昌暂时恐不能被容也。
事事尽如人意却也好像尽不如人意,不过这一切都不妨碍一个小孩子的成长,李易安已经可以在李府里满园子跑了,而那唐迁(唐国昌之子)也是天天来李府陪同小易安玩耍,读书,写字等,有时候甚至觉得这才是一家人。王甄儿虽是女流之辈,却琴棋书画事事精通,不免会时时的熏陶着这两个孩儿。李易安小小年纪,便也识得各种诗词文藻,那唐迁虽也识得也诗词,却更好身动,天生练武的料。
李易安先识百家姓,后阅千字文,先经礼仪,后通晓宇宙,文字能力极具慧根。王甄儿是喜亦是忧,喜则见我儿聪明伶俐,忧则忧李易安乃女儿之身。自古女儿多薄命,若是李易安是乡野筚户之女,则尘归草芥,亦无人问,可不知其苦楚;但偏偏李易安聪慧过人,则将来必为尘世之明珠,闪耀夺目之下却更容易受尘世所伤。王甄儿想着此事却不知如何是好?看着眼前这个正在摇头晃脑阅读《千字文》的闺女却是无可奈何。静静的听着这般稚嫩声音,却更像阅尽这尘世的音符。
临深履薄,夙兴温凊。
似兰斯馨,如松之盛。
川流不息,渊澄取映。
容止若思,言辞安定。
笃初诚美,慎终宜令。
荣业所基,籍甚无竟。
学优登仕,摄职从政。
李易安或许还不懂此曲中意,却亦读的兴致盎然,不愧为王甄儿所授,懵懂却十分的玲珑。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