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和盟交契修好时,苏法借势起(2)(2/8)
苏轼道“是也,国法不变,则利难寻也!利无着处,民生乱,军更无心,他国必趁虚而入。”
赵煦又问道“我虽有心,但是娘娘常以‘前朝之鉴,主少国疑,至今犹在耳矣!不可不防’告诫我生,恐怕难以授权于我主持新法。”
苏轼则道“不怕,今宋夏和议已定,家国安矣!吾定向太后力陈变法之益,再加上范尧夫公鼎力相助,文彦博,黄履,广彪等也对女主为政多有不满,到时候必能相助于你。”
赵煦曰“苏卿家所言也是,只是我也曾看过你的变法策略,比之王公之章,尚且差强几阶,并非是最好的治国之策。”
苏轼听了这话,乃显出一脸尴尬!
赵挺之看苏轼尴尬,急忙补上几句“苏翁,我曾于福宁殿与官家论及你之策略,虽然寻意为可。但是毕竟……”赵挺之一时没有说出口。
众人一脸疑问向赵挺之。
赵挺之见众人望之殷切,遂也只好尽言其理“苏子曰,兵法在于养兵,民法在于养民,吏法在于养吏,此三法者,所谓‘养’,即是要花钱,如今尚未逐利,便要向外撒尽大把银钱,此为不妥也,养兵需要花钱,养吏需要花钱,养民虽然不需要花钱,但是要暂时不收赋税,这又让养兵养吏难行,真可谓寸寸相抵,恐难盛行,再看如今大宋国库,此种做法无异于釜底抽薪。”
苏轼急忙道“汝之见,目光皆似三寸尔。变法之道不是一天一月,也不能按一年算,乃是五年十年矣!养兵之策在于休养生息,乃能成就威武之师,若有威武之师,四方乃服,四疆乃平。大宋天下太平,则民将有余力生产,民得其余利时还叹收不到税赋么?至于吏法,乃是调和上下,通达左右之策,国安民顺皆付之于吏。”
赵煦曰“听汝之言虽有道理,但是时间危长变数难断,且未有强制措施,可行否?变法之道,是强国强军强民,自古变法流血者尚多,流离者亦为不少,更有升迁贬谪,汝可知否,变法之中却未体现这些内容,似乎比之王公之法,差之数里也!”
苏轼曰“变法之项,触利颇多,吾等不能尽言,也不能尽写之,否则法未行即有一众人等反对。未成即灭,乃是变者大忌。前者有王公得官家鼎力相助,今我正需要如官家之力人相助,否则,一切皆成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