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章 汴梁才俊宴昌吉,兴尽蓝亃席(4)(7/9)
下去!”说完即欲动身跳河,还好有清醒的人拦之。
看来黄庭坚和苏轼已经醉的不成样子了,难以作文。可是今天宋国大儒和夏国使臣在此聚,乃是一件大事,必须要以文记之,那且看还有谁在清醒之中,循环四顾,乃有李昌吉,苏辙,李格非尚且清醒。李昌吉乃是西夏人不善作文,苏辙与李格非到底选谁呢?
李格非推曰“还是子由作文以记之,以备后世查考。”
苏辙推辞道“还是文叔以文记之,呵呵,若论文采,文叔之才早在吾之上也。”
众人也都三言两语的推李格非书文以记当日情形,确实李格非是当仁不让的叙文不二人选。
苏轼醉眼朦胧,半身微阑,强颜而道,“今日天光正好,汴河之上,乃是良人万千,诸位可尽兴哉!”
李格非见苏翁及众人如此兴奋,执笔长握,沉思之,思绪便在这汴河之上游走。
话说在这青天白日里,汴河之上,一条唤着“蓝伶飞羽”的客船之中,有宋国的文圣苏轼,还有其众多僚属朋友,苏辙,黄庭坚,李格非,晁补之,张耒,秦观,李禧,董荣,除此之外还有晏秋和唐国昌,当然更不能缺失的两位夏国使臣李昌吉和梁道,这一群人在一起,真可谓是群星荟萃,人才济济。且不说夏人如何,就这宋朝国士哪一个不是名冠天下的大家,苏轼自不必说,苏辙也是名随其后的巨擘,而后的黄庭坚乃算得上是诗书双绝,天下无人能出其右,不仅仅是在大宋,就是夏国也是名满兴庆。再说说李格非,曾以《王公祭志》一文引得众官称赞,在宋朝朝堂交锋之中还拔得宰职,虽然只是虚名,但也算不枉声名,秦观更是从物外而来,彪炳于华彩之间,其文更是如流水厮磨,泉涌不绝。晁补之,张耒更是有三十年汴京生涯,朝朝暮暮,才思不落,李禧,董荣婉转情愫,笔力生花,再看唐国昌和晏秋,唐曾取功名,晏曾仕名门,也都不是俗人。可惜唐国昌如今胸怀天下,不再着墨,晏秋虽然只游弋于文家与武家之间,但临洮城一战成名,壮烈之名更升至高堂庙巅,现在在朝中也算是能抬头仰服的那种,连苏子都不再轻看于他,再说说两位夏使,李昌吉和梁道,李昌吉自出道其就是屡立战功的将军,虽然西夏军一直处于退势,但其数次力挽狂澜,也让夏国国主对其百般器重,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