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宋夏两战谁敌手,息止征戍愁(5)(2/6)
,他也高兴了起来。
可是诸官莫要忘记,宋人为官,从来不是官家一人说了算。今官家私自封官苏轼,并不合规,还要经过三省六部的勘验校准颁发诏令,向太后为了让苏轼附签和议的权宜之计也许会让其等空欢喜一场。
不过还必须说眼下最紧要的就是找人签署宋夏和议盟书,目观所众,还只有苏轼最合适。
向太后对苏轼道“现在你就以宰位之人签署此项和议,待夏使离去,吾必为你举行盛大的登宰仪式。今朝顺应天道,改元元符,此盟约谓之‘元符铁盟’如何?”
“元符铁盟”众臣纷纷赞叹不已。
苏轼听之,内心自是兴奋,或许是被向太后轻易的许诺冲昏了头脑,于是拿起笔在和议盟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苏轼”。
李昌吉也不落其后的签上了自己的名字“李昌吉”。
侍卫将盟书拿给端坐在正位之上的向太后观看,向太后观之,露出会心的微笑。
此和议大宋不仅名义上取得了河西之地,还使得夏国兵马后撤了十里,虽然失去了已获得的大部分的灵州城,但是毕竟灵州城本来就是从西夏人手中夺来的,所以无论怎样对大宋来说都不算亏。当然也许只是字面上的不亏,那损失的兵马和丧身的百姓却没有寻机向夏人讨要说法,只能长叹一声“死者长已矣!”
向太后笑焉,而后对李昌吉说,“汝等回兴庆府后,当立行和议之事,不过现在且在汴京游玩一番,也好让我宋官尽地主之谊,以愧此前不礼之失,待苏子准备好粮食和盐后一同返夏。”
李昌吉应声感激道“谢官家!”
向太后又对苏轼道“既然事情已定,汝且先休整一番,待夏使去后,立刻登宰,行新法。”
向太后还不忘再叮嘱一句“别忘了为夏国筹措物资!”
苏轼急道“为官家做事,一刻不敢怠慢。吾当即刻投入征粮与购盐之中。”
向太后又婉声道“苏子不仅要悉心征粮和购盐,也要替哀家好生招待夏使,这汴京城里,处处皆可引夏使一览。”
苏轼应声道“是!”
正当向太后宣布散朝之际,忽然有人叫道“官家!官家!这夏国的青山王目前还关押在我晏府之上,既然和议已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