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宋家兵马破残贼,止战长城北(2)(4/8)
,所以弃其旧而开其新。故其吁俞之声,欢忻惨戚,见于虞、夏、商、周之书。成、康既没,穆王立,而周道始衰,然犹命其臣吕侯,而告之以祥刑。其言忧而不伤,威而不怒,慈爱而能断,恻然有哀怜无辜之心,故孔子犹有取焉’,圣人皆言宽赏而少罚,以上之论,皆与圣人言无异,但吾认为鲧尧之论更为符合今之深境(鲧尧之论指《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一段讲鲧犯了错误,但是尧依然给机会给鲧,让鲧担当重任。),今哀家已知自己大限将至,故而想将这大宋江山托付于你,虽汝曾为罪身,但是才高且有八斗,以你之才论世必可保大宋江山永世不朽。”
苏轼听之,内心喜忧参半,喜则因行于汴京之间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拜将入相,让反对者或者不明事理者都难以抵诘,更不会因弟子众多,而成为反对者暗讽纠察之对象;忧则因此‘托付’来的太突然,恐怕会因势乱初心,而改其身体力行之道。但是苏轼终归还是能听懂太后的深意。但是为了表示自己并不是贪恋权欲,遂又谦虚道“苏某豪放,且喜江湖,所谓自由也,苏某常言之无忌,恐有三言两语或与官家相悖,如前者乌台案必是其一,恐难当此大任。”
太后婉转安慰道“从现今形势来看,乌台案对错难分,也许是官家矫枉过正,而后已知,若想大宋长治久安,则需莫挡言路,乌台诗案苏子果真确是受了委屈。”
苏轼笑道“乌台案对苏某来说未必不是好事,至少可以在还身正(身体正棒)的年华,云游那江湖之上。那黄州团练副使之职,确实让我得以再一次入得民间,得生灵之仰息,晓天地之神奇。今日可更好为大宋效力。遥想当年王临川(王安石)拜相之前,也曾蛰伏与民间长达二十年。可谓是入的王门,也领略人间之便宜。”
太后见苏轼对新职有所期待,方才宽心,这苏轼心里也并非只想着天地宇宙,田园诗话,对权利至少还是有点奢望的,太后心心念念的苏轼原来和芸芸众生一样,这下太后才放心让苏轼担任要职,遂又似安慰的说道“世人皆有过错,但有错必不能证其无能,就像鲧之错无碍于其才,所以尧可用之。虽苏子曾为错论,但亦有经天纬地之才,个中言语错误,不在话下,汝之治国才华才是大宋不可或缺的财富。”
苏轼谦虚道“太后之赞言,苏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