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宋家兵马破残贼,止战长城北(2)(2/8)
”
太后微微冷笑道“如今你我两鬓斑白,年华尽去,岁月不饶人啊。”
苏轼曰“太后莫要如此感伤,世间之事,都皆有命数,不必过多感慨。”
太后道“苏子所言差矣!你所在外,但你的文章却在宇内,我拜读,其文多有感动沧桑之志,缘何到我这里却只论命数?当真不愿与我谈论个中情愫。”这太后该不会对苏轼动情了吧,我看难说。原来在宣德殿上对苏轼冷眼相怼,都是一种掩饰,私下里却对苏轼如此惺惺惜之,这是两面派,还是真的情怀所致?世人皆难明了,不过随他去吧!
苏轼急尴尬的回道“你我君臣有别,还是以国事为要。”
太后见苏轼如此不懂心趣,内心难受之极,遂说道“苏子情怀不至于此,那宇宙浩渺皆在苏子之下,却不能与我谈谈。难得我在深宫里拜读你的每一篇文章。”
苏轼依然谨慎道“多谢太后对微臣文章的赏识,只是许多皆是言过其实,感慨则罢,真的运之于天地之间,恐怕未可通也,正如‘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只为人间叹,却难见其实。”
太后道“此正是所谓的念想,深宫之中,百无聊赖,唯有苏子之文,让哀家向往,每每念之,皆似此身亲往,若不是身世所限,吾亦愿与子泛舟赤壁,行于两山之下,望着远隔一线的天际,慨叹着曹孟德之心思。虽然身不能与苏子同游,但是念想却常伴苏子左右。”
苏轼面对高太后之言语竟然不知所措,也许正是太后高高在上,而苏轼只是一介臣子,并不能十分的剜心窝子讲话,苏轼遂惊恐言语道“苏轼只是一届草莽,不敢受太后如此抬爱。”
这高太后在朝堂上对苏轼冷言冷语,甚至有些苛责,但是其内心对于苏轼依然如曾经少年时那般欣赏。话说那是嘉佑初,约莫三十五年前,苏轼年方二十,与弟随其父入京赶考,没想到苏轼和苏辙同中进士,轰动京城,这太后时年二十五,面对如此才华的二苏,真的是恻隐之心蠢蠢欲动,后苏轼苏辙苏洵受帝召见,帝(宋英宗赵祯)念苏洵二子皆为进士,遂赐苏洵阁籍,一时间,三苏之美名轰动天下,不论是朝廷百官还是天下百姓都皆以三苏之文倍为推崇。是时高太后为京兆郡王妃,每每得苏子之文,皆视若瑰宝,与京兆郡王府内众姐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