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宋家兵马破残贼,止战长城北(7/8)
后之人,却不吝更多身名,将大义所掷于人,乃有汝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
范纯仁微笑且谦虚的道“官家过奖了,范某知晓,吾文武皆不及先人,力更不比朝中诸将官,唯有替官家做一个提笼衔草之人,足矣!”
太后道“范尧夫,切莫如此过谦。吾以为尧夫之身行比那苏轼更为谨慎,担当大任亦然不在话下。”
范纯仁急忙谦虚道“宋之大计,非苏子不可。虽然苏子豪放不羁,官家亦有所顾忌,但是能在汴京城上下乃至全国都如鱼得水者,唯有苏子。苏子为宰,此等安置即为天下,也为官家。苏子之所以能行天下事,也因朝中之职人皆为苏子门生,所以行之畅通,今太后撤李格非如断其一臂,日后或有不顺,不如复李格非以应苏子。”
太后听到李格非就有点不高兴,怒道“休要再提李格非,此人目无官纪,难成大器。”
范纯仁却不赞同道“即便太后不想再用李格非,也莫要将宰职付与籍籍无名的赵挺之,要授也得且授于晁补之,张耒,黄庭坚、苏辙等人,如今赵挺之轻易为宰吾恐日后苏子行事必然没有此前那么顺遂。”
太后似是后悔言道“朝堂之上,无人敢言语,只有我儿(孙儿)赵煦荐之赵挺之,吾只能顺势而为。其实赵挺之是何许人也,哀家也是不明了。”
范纯仁道“若是当即又撤去赵挺之,这种朝令夕改之事,也为天下和后世笑。左右仆射都皆是宰之副职,并无决胜之权,且让苏轼领正职,则宋之明日可待也。”
太后恰似恍然大悟哉,又问道“那军报之事当如何处置哉?”。
范纯仁回应道“从上所说,太后故意隐匿军报,不过是勿让群臣百姓大喜,自古大喜大悲皆会生乱,如此考虑,也算得当,只是如此行事还是吊了百官的胃口,未免太不顾人情。为今之计还是尽速公布为妙。”
太后点头视以为然。
这样高太后和范纯仁这对大宋朝廷之上供职多年的挚友又闲话许些过往,真是令人感慨!
可是苏轼一个人在孤零零的大殿上呆了许久,却不见有人前来宣召,心中甚是奇怪,这黄庭坚进去却不见出来(其实黄庭坚已经从侧门走了),这范纯仁也进去许久,还是什么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