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天下集散九曲疆,汴京共梓桑(5/8)
苏轼听李格非的话,瞬间觉得此事并非简单行事即可,尤其在这权利更迭之际,搞不好自己又在汴京栽了跟头,苏轼对众人道“目前太后让苏某行事速决,私授苏某无限之权,可是权利越大,责任越大,将来若是生的变故,苏某必是最为痛哉的一个。既然我邀请各位前来商议,须说说各位的看法和建议。”
黄庭坚说“若想自保,则弃官远涉,管他山雨欲来,我自各在逍遥。”
苏轼则道“鲁直之言,虽为避世之句,不失为一良方,只是事情要是这么简单就好了,我只恨自己在吴郡过得好好的,为何要来汴京趟这顿浑水。目今太后定不会让我请辞。吾是骑虎难下,我苏某虽然潇洒天下,却亦非万能。”
秦观道“汴京城自王安石,司马光相继去后,就巍巍于停滞不前之态,官家所为,包括授予我与李文叔至高公职,都是官家寻找一应平衡。吾与李文叔朝中无有根基,兴不起大的风浪,能兴的起大的风浪的人,要么老迈,要么远放,官家只是等待苏翁归来。苏翁名利天下,又追随者众多,必然可以挡一番风水,成一番大事。官家以为苏翁的能力在王安石公和司马光之上。必能破此局。所以此时避之,定会被官家斥责,恐立于危难之间也。更何况吾等这些欲生退意者少,求进立功者多。”
苏轼叹曰“即不能逃,又不敢冒进,当何以为?”
秦观叹息道“当下唯有行拖延之术才能破局,因太后所命不长矣,将来之天下,必然为赵煦所有,前番了解,赵煦虽然庸碌,但其性可为烈也,若是当下不顺其心意,恐将来有贬谪之祸。”
李格非紧接着道“赵煦也算是读过圣贤书,知古今大事,更以霍去病,李飞龙为榜样,若是家国兴疆,必然多起兵戈,徒耗大宋国力,若然国内再不济,行疆之事可能败北,其必归罪于行力者,就是苏翁你了。”
苏轼听了,却觉得十分惧之“吾久不在汴京,汴京之事,依然让人胆寒。”
李格非劝慰道“苏翁莫怕,吾有一计,可缓破之。”
苏轼急道“文叔,但说无妨。”
李格非道“首先太后将去,这是迟早的事,只是时之长短,但她现在还掌权,她的支持者犹在,吾等不可轻易逆之,太后之所命,当积极应之,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