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王家酒肉绊人心,人来莫将行(3)(2/6)
遣。”苏轼依然恭敬如从前对待晏殊一样。
晏秋惭愧道“苏翁莫要如此言语,我晏秋方才年少许多,你毋需如此这般敬我,恐折煞我也。此番苏翁拜相,莫要忘记给我晏秋安排一个称心的公职,吾即当感激涕零。我晏秋虽然才不比先辈,但是志必不短于先人。愿意竭全身之力报效朝廷。”
黄庭坚向苏轼使了眼色,示意苏轼莫要与此人往来,恐成汴京城笑料。
有时候人啊,就是这样,人本身没有问题,第一个人说他有问题,告诉第二个人,第二个人又告诉第三个,如此本身没有问题的人就被一传十,十传百的定义为有问题的人,这晏秋大致就是这一类人,因主上之荣光已去,又没有什么才气,才落得人见人嫌的地步,其本人也经常因此得不到重用而自暴自弃,汴京城的市井酒徒多与之相熟,深夜买醉更是常有的事。
苏轼笑道“晏公子乃名门之后,又是汴京豪俊,可认得多少高家子弟。”
晏秋明白苏轼问的是太后夫家高氏一门,遂道“那高家高墙深院,人口众多,不过尽出些纨绔子弟,我亦不愿意与之为伍,不过人倒是全都识得。”
苏轼兴奋道“目前正有一事,需要一个熟悉高门公子生活的人去办,晏公子正是最合适的人选啊。”
晏秋听苏子之言,也甚是兴奋,没想道苏轼这么快就器重他了,“苏翁所命,秋当赴死以致。”不过他应该也能明白,这不过是苏轼顺水推舟的人情罢了。
苏轼阻道“哎!此事虽然重要,但要不了你的命矣!你于汴京城中寻一高门子弟,其行为既玩世不恭,又更激愤,最重要是要有建功立业之心。”
晏秋听完不知苏翁何意,抓耳挠腮。
苏轼又道“引诱其为国效力,可拜大将军。吾当上表封其为扶风,招远,秦明将军,挂帅陕南道。扶西风而朝宋,招蛮夷远来尔,慰我秦时明月。”
晏秋豁然开朗,“原来如此,扶风,招远,秦明果然霸气之名号,秋当不辱使命。”晏秋随即拜谢苏轼而去。
黄庭坚急向苏轼道“苏翁安排他做此等事情,莫不怕晏秋误事。”
苏轼斥道“哎,鲁直过虑了,此事无甚风险,又不限人员归属,谁都可以去做。况且高门纨绔子弟,你愿意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