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历下汴京两地长,苏门各尽觞(14/27)
及上报朝廷。”
高太后闻言厉声喝道“希望你等勿要虚构瞒报之事。”高太后声大,吓止了百官。
正当众人无话之际,却从人群中传出声来“文彦博老迈,令不得以服吾等众生。”
那文彦博倒也识趣,“臣等老矣,老眼昏花,望卸任宰相,另选贤能。”
众人议论纷纷。
高太后询问道“可有合适人选可以服众?”虽然高太后没有明说,但是下意识的往苏轼的方向剽了一眼。
张耒出言“纵观天下,惟有苏翁可付大事。”
众人齐刷刷的将目光投向苏轼,苏轼见大家如此看重自己,但是碍于情面,还是略作推托,“在下何德何能担此大任,况我苏轼命苦,混迹江湖多年,天涯漂泊,大任恐难以成行。”
高太后见状又想将苏轼一军,遂说道“既然苏子如此说来,哀家便不在勉强,”高太后又故意询问众人“还有谁人可担此重任?”好家伙高太后是一点面子也不给苏轼,至少也应该再请一番。
众人还在喧哗,议论此任非苏轼不可。
这时列中黄庭坚出言“目今朝中,老的老小的小,无人可担此重任,惟有苏翁。似吾等李格非几人令尚不足以服众。新党出任宰职必遭旧党弹劾,旧党出任宰职亦难令出即行,所以必苏翁出仕不可。”黄庭坚言辞恳切,众人附和“必苏翁出仕不可!”
高太后又转向苏轼,“苏子意下如何?”
苏轼依然推辞。
高太后怒道“苏轼,你好大的胆子!食我大宋的俸禄,却不为我大宋分忧。岂知其耻也?”
苏轼听之不敢言,唯低头应诺。自古当官的都以官做的越大越好,权利越多越好,似苏轼这等,辞官辞权的着实很少。或许也是一种无奈,大宋的官,虽然无性命之忧,但是忧心忧肠忧事,稍有不慎,即是谪贬他乡,可算是风险巨大。更重要的是反对者声音不绝于耳,令更难出,故而苏子退却,众人也都敢望而不敢授也。
那应该怎么办,苏轼见到太后如此言语显然对自己辞宰极为不满,遂改口说“大宋的权柄落入了我苏某之手,未必会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之所行,皆温和之法,不像王安石公那等雷厉风行,亦不似司马光那般消极。或可称其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