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相濡以沫的再婚(一)(2/6)
我听从了他的建议,通过考试的方式进入了体制,也算从此步入了仕途。
那个年代,包括“官二代”在内有权有势的人,是不会挤到考公大军行列的,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方法和渠道进入体制内。自2011年开始,公务员制度日臻完善,开始了逢进必考,终于卷成了今天这种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局面。
所以当时竞争一点也不激烈,我的对手有很大一批高中、中专学历的考生,我几乎实现了降维打击。
报到的当天下午,我被带到局长办公室,第一次见到了局长王雁书。
她40多岁年纪,一点官架子也没有,倒像一个邻家大姐。
她让我坐下,亲自给我倒了一杯开水,简单问了我的履历。
当她知道我曾经是汽车配件厂职工,非常高兴地对我说:“这么说咱们还算是工友了,我是从汽车配件厂出来的,一步一个脚印走到今天。”
她质朴亲切,双目有光,是一个对工作抱有着极大热情的领导。
她建议我不要困在办公室里,多到基层走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要善于从实践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我欣然接受,并从内心里对她多了一份钦佩和尊敬。
入职一个多月后,一次在食堂用餐的机会,她把我招到身边,对我说:“宏军,工作还适应吗?”
我点头称是,她满意的笑了笑,然后对我说:“市里最近要搞一个乡镇企业生存现状的调研。各区县工业主管部门都要搞一份报告,我和你们科长沟通过,觉得你是个合适的人选。你意下如何?”
我没有想到,这种具体工作安排还要一个局长亲自过问,毫无犹豫地表达了坚决完成任务的决心。
她满意的点了点头。
这是我报到以后完全由我个人承担的一项工作任务,我当然不想搞砸,所以我绞尽脑汁的制定了工作计划。
第一步当然是要到一线去掌握第一手资料,我选择了乡镇企业相对发达的同祥镇。
同祥镇其实并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以加工业为主的乡镇企业。大多是规模较小的煤矿,甚至“矿”这个字都不太恰当,充其量就是“窑”。
改革开放初期,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