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出塞九首·其三》杜甫(1/3)
《前出塞·其三》杜甫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
字词解释
- 呜咽水:指陇头水,源出陇山(今陕西陇县西北),其水东西分流。传说行人至此,思念故乡,往往悲哭。
- 愤惋:愤怒怨恨。
- 麒麟:即麒麟阁,在汉代未央宫中。汉宣帝时曾画霍光等十一位功臣像于阁上,以表扬其功绩。这里指代建立功名。
诗句解析
- “磨刀呜咽水,水赤刃伤手”:征人在呜咽的水边磨刀,鲜血染红了河水,原来是刀刃不小心割伤了手。表面写磨刀受伤,实则借 “呜咽水” 营造出悲伤氛围,暗示征人内心的痛苦。以伤手这一细节,强化了悲剧色彩,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
- “欲轻肠断声,心绪乱已久”:征人本想暂且放下那令人肝肠寸断的水声,可实际上内心的愁绪早已纷乱如麻。“欲轻” 却难以做到,进一步凸显征人内心痛苦之深,被各种思绪困扰,无法释怀。
- “丈夫誓许国,愤惋复何有!”:男子汉大丈夫早已立下誓言,要将自己奉献给国家。既然如此,又哪还有什么愤怒和怨恨呢?这两句体现出征人虽内心痛苦,但仍以国家为重,将个人情绪置于次要位置,展现出一种悲壮的自我牺牲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
- “功名图麒麟,战骨当速朽”:将士们渴望在麒麟阁上留下自己的画像,以此获得功名,然而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无数战死者的尸骨迅速腐朽。此句揭示出战争背后的残酷现实,以鲜明对比,讽刺了统治者用士兵的生命换取所谓的功名,表达出对这种现象的批判。
诗歌主旨
这首诗通过征人磨刀的场景,深入刻画其复杂的内心世界。既有对战争痛苦的真切感受,又有对国家的忠诚誓言,同时还对战争背后统治者追求功名的行为进行批判。展现出杜甫对战争中士兵命运的深切同情,以及对不合理战争行为的深刻反思,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前出塞其三》有着特定的历史情境与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