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蓝田崔氏庄》杜甫(2/3)
,不知还有谁能健在,这种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担忧,与前文的悲伤、豁达等情绪交织在一起,使全诗情感达到高潮,余味悠长。
诗歌主旨
《九日蓝田崔氏庄》通过描写重阳节在崔氏庄的聚会,抒发了诗人杜甫因年老体衰、政治失意而产生的悲秋之情,同时也展现了他在友人聚会中努力欢乐的豁达一面。诗中既有对时光流逝、生命无常的感慨,又有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与借景抒情,将诗人复杂的情感与深刻的人生思考融为一体,体现了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九日蓝田崔氏庄》时处于人生困境,创作背景如下:
- 政治失意:乾元元年(758 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 。此前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积极入仕,却因直言进谏触怒肃宗,仕途急转直下。此时担任的司功参军是个负责地方祭祀、礼乐、学校等杂事的小官,与他的政治抱负相去甚远,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内心充满苦闷与无奈。
- 生活困苦:仕途不顺连带生活也陷入窘境。当时社会动荡,安史之乱虽尚未平息,但已对民生造成极大破坏。杜甫一家生计艰难,生活物资匮乏,这让他饱尝生活的艰辛,加深了他内心的愁苦情绪。
- 节日聚会触动:重阳节,杜甫应友人之邀,来到蓝田崔氏庄参加聚会。在这个本应欢乐、团聚且充满传统习俗氛围的节日里,面对友人相聚的热闹场景,杜甫的内心却百感交集。周围的欢乐与自身的困境形成鲜明对比,自然引发他对人生境遇、时光流逝等诸多感慨,从而促使他写下此诗,借诗抒发心中复杂的情感。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九日蓝田崔氏庄》的创作背景,即政治失意、生活困苦的现状与重阳聚会的情境,深刻影响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奠定悲秋与自伤的基调:政治上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远离政治核心,抱负难展;生活中又饱受困苦。这种境遇使诗人内心本就充满愁绪,遇秋更添伤感。“老去悲秋强自宽”,“老去”是对年华流逝的无奈,结合仕途不顺,更觉人生暮年一事无成;“悲秋”不仅是对秋景的自然反应,更是借秋景抒内心之悲,为全诗奠定了悲伤的基调。他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