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杜甫(2/4)
受挫(“主上顷见征” - “蹭蹬无纵鳞”):皇帝征召曾让他看到希望,以为能施展抱负,可最终却像鸟儿折翅,鱼儿困于浅滩,再次遭受挫折,理想落空。
- 感激与无奈(“甚愧丈人厚” - “只是走踆踆”):对韦左丞的赏识与厚爱表示感激,韦左丞常在众人面前称赞杜甫的诗句。杜甫渴望像贡禹听闻王吉做官而欢喜那样,能得到举荐改变命运,不甘心如原宪般贫穷。虽心中郁闷,但仍只能徘徊奔走,寻找机会。
- 抉择与志向(“今欲东入海” - “万里谁能驯?”):因在长安求仕无望,打算离开。虽眷恋终南山和清渭滨,但还是决定“东入海”“西去秦”。诗人以白鸥自比,表明即使离开,也如白鸥般自由自在,有自己的志向和操守,不受拘束。
艺术特色
- 对比鲜明:诗中多处运用对比,如纨绔子弟与读书人的命运对比,往昔抱负与现实困境对比,展现出社会的不公和人生的无奈,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 直抒胸臆:杜甫毫不隐晦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想法,无论是对世态的不满、对自身才华的自信,还是求仕受挫的痛苦、对未来的抉择,都直白地倾诉出来,情感真挚强烈。
- 用典自然:运用贡公、原宪等典故,贴切地表达自己渴望出仕又不甘贫穷的心境,丰富了诗歌内涵,使表达更为含蓄典雅。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时,正处于人生困境,这一时期复杂的社会与个人经历构成了该诗的创作背景:
- 社会环境:杜甫生活在唐玄宗统治后期,此时唐朝表面上依旧繁华,但内部已危机四伏。政治上,统治阶层日益腐败,李林甫、杨国忠等权臣弄权,排挤贤能,导致朝廷政治黑暗,选贤任能的机制遭到严重破坏,真正有才华和抱负的人难以得到施展的机会。社会贫富差距悬殊,“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便是这种社会现象的真实写照,富家子弟凭借出身尽享荣华,而像杜甫这样依靠学识才华的儒士却生活艰难。
- 个人经历:杜甫自幼好学,才华出众,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政治抱负。他早年游历四方,积累了丰富的阅历。然而,在长安求仕的过程中,他却屡遭挫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