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杜甫(2/3)
历史与现实的感慨:“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楚国宫殿早已消失,而舟人仍对传说指指点点。借楚国兴衰,感慨历史变迁,同时暗示唐朝由盛转衰的现实,以古鉴今,增添诗歌的沧桑感与历史厚重感。
主旨
此诗通过对宋玉的追怀,表达杜甫对其才华的钦佩、对其命运的同情,借宋玉自况,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感慨,同时借楚国兴衰,寄寓对唐朝命运的忧虑,展现出深沉的历史感和现实关怀。
创作背景
杜甫创作《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时,其自身境遇与当时的社会环境相互交织,构成了这首诗独特的创作背景:
个人经历的触动
- 漂泊夔州的落寞: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年),杜甫流寓夔州(今重庆奉节)。此时的他已步入暮年,长期的漂泊生活让他身心俱疲。夔州虽是偏远之地,却留存着不少历史遗迹,这为杜甫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与灵感。宋玉故宅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和江陵(今湖北江陵),距离夔州不算遥远,杜甫身处夔州,或许听闻了更多关于宋玉的传说与故事,进而引发对宋玉的深切追怀与共鸣。
- 怀才不遇的共鸣:杜甫一生渴望在政治上有所建树,以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但始终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宋玉才华横溢,同样未得重用,一生抑郁。杜甫在宋玉的遭遇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宋玉的“贫士失职而志不平”与杜甫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相契合,促使杜甫借宋玉之事,抒发自己内心的郁闷与无奈。
社会背景的影响
- 唐朝由盛转衰的感慨: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时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重创,目睹了唐朝社会的急剧变化。曾经繁荣昌盛的大唐帝国,此时陷入内忧外患,政治腐败、藩镇割据、民不聊生。这种社会的沧桑巨变与楚国由盛而衰的历史相似,让杜甫借楚国的兴衰,以古喻今,表达对唐朝命运的担忧。他通过描写“楚宫俱泯灭”,感慨曾经辉煌的楚国宫殿已消逝不见,暗示唐朝昔日的辉煌也可能一去不返,抒发对时代变迁的深沉喟叹。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杜甫《咏怀古迹其二》的创作背景,深刻影响了诗歌情感表达,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