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杜甫(2/3)
律,再看看自己当前的处境,人事变迁,音书断绝,倍感寂寥。但诗人用“漫”字,又有一种对这种寂寥的无奈与超脱,似乎在告诉自己,面对历史与人生的无常,这种寂寥之感也只能姑且如此,体现出诗人在深沉的感慨中蕴含着一种豁达的情怀。
整首诗通过描写阁夜的所见所闻,将自然景象、社会现实与历史典故相结合,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国家动荡、人民苦难的感慨,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与思考,情感沉郁顿挫,意境雄浑壮阔,充分展现了杜甫诗歌的艺术魅力。
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战乱频仍:此诗写于大历元年(766 年)冬,当时唐朝虽已平定安史之乱,但藩镇割据局面形成,各地战火不断。吐蕃也不时侵扰边境,战事频繁。如永泰元年(765 年),吐蕃、回纥曾联军入侵,给国家带来极大破坏,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得杜甫忧心忡忡,诗中“野哭千家闻战伐”便真实反映了战争给民众带来的苦难,体现出他对国家命运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政治黑暗: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政权受到极大削弱,宦官专权、权臣争利现象严重。政治的腐败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难以实现有效治理和恢复发展。杜甫一生渴望“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面对如此黑暗的政治现实,他深感失望与无奈,其诗歌也自然流露出对国家前途的忧虑。
个人背景
漂泊夔州:杜甫于大历元年(766 年)春抵达夔州(今重庆奉节),此时他已年过半百,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身心俱疲。夔州地处偏远,环境艰苦,但暂时的停留让他有相对稳定的环境进行创作。《阁夜》就作于他在夔州西阁寓居时,诗中的“天涯霜雪霁寒宵”,“天涯”一词深刻体现出他漂泊异乡的孤寂之感。
贫病交加:长期的流离失所让杜甫生活贫困,疾病缠身。他患有多种疾病,如肺病、疟疾、风痹等,身体的病痛不仅折磨着他,也使他行动不便,生活更加艰难。经济上,他依靠友人资助和微薄的田产维持生计,生活的窘迫加剧了他内心的愁苦。这种贫病交加的状况也反映在诗中,为诗歌增添了一份沉重与悲凉。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社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