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夜忆舍弟》杜甫(2/3)
景。
社会背景:安史之乱的持续影响
战乱导致社会动荡: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 年)爆发的安史之乱,使唐朝陷入了长达八年的战乱。在这首诗创作的乾元二年(759 年),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叛军与唐军在多地反复交战,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正常的生产生活无法进行。各地为了应对战争,实行宵禁等措施,“戍鼓断人行”描绘的正是这种因战事而导致夜晚道路断绝、行人绝迹的景象,反映出社会处于极度动荡不安的状态。
战争破坏家庭团聚:安史之乱使得无数家庭支离破碎。青壮年劳动力被征入伍,奔赴前线,许多人在战争中丧生或与家人失去联系。杜甫的家庭也未能幸免,他和弟弟们在战乱中分散各地,难以团聚。“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深刻地反映了战争对家庭的破坏,亲人之间生死未卜,这种普遍的社会悲剧成为杜甫创作这首诗的重要背景。
个人经历:漂泊与思念
漂泊他乡的孤独处境:杜甫在这一时期辗转多地,过着漂泊的生活。他离开长安,前往华州、秦州等地,生活困苦且居无定所。在异乡的孤独环境中,他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愈发浓烈。《月夜忆舍弟》写于秦州,身处异地的杜甫,在看到边塞秋夜的凄凉景象后,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孤独感促使他借诗抒发对弟弟们的深切思念。
对亲人安危的担忧:与弟弟们分散后,杜甫无法得知他们的消息,对弟弟们的安危忧心忡忡。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生命如风中残烛般脆弱,战争、疾病、饥饿等威胁着每一个人的生命。杜甫深知这种危险,却又无能为力,这种对亲人安危的担忧,成为他创作此诗的直接动力,也使诗中情感真挚而深沉。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月夜忆舍弟》的创作背景,即安史之乱下的社会动荡与杜甫个人的漂泊经历,深刻影响了诗中的情感表达,使诗歌饱含深情且富有深度。
社会背景的影响
强化离散之悲:安史之乱致使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家庭支离破碎成为普遍现象。杜甫与弟弟们也在战乱中分散,“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这种社会层面的大背景,让他对兄弟离散的悲痛之情更为强烈。战争使无数家庭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