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荆门送别》李白(1/2)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
-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开篇点题,交代了诗人的行程,他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到古时的楚国之地游览,为全诗奠定了轻快的基调,也表现出诗人初离蜀地的兴奋与期待。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壮阔景象。山峦逐渐消失,眼前是一望无际的平原,江水奔腾着流入广阔的原野,体现了诗人视野的开阔和心境的豪迈。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以新奇的比喻描写江上夜景,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云霞变幻,仿佛结成了海市蜃楼,展现了长江的奇妙景色,也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想象力。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自己远行,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构思巧妙,情感真挚。
艺术特色
- 意境雄浑壮阔:诗中描绘了高山、平野、江水、明月、云霞等宏大的景象,营造出雄浑壮阔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宏大的气魄。
- 抒情含蓄委婉:诗人将对故乡的眷恋之情融入到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和对故乡水的拟人化表述中,抒情含蓄而深沉,使诗歌韵味十足。
- 语言灵动自然:用词精准而富有表现力,如“随”“入”“飞”“结”等动词,使景物描写生动形象,富有动感,体现了李白诗歌语言灵动自然的特点。
创作背景
- 个人经历:李白青年时期在蜀中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开元十二年(724年),23岁的李白怀着“四方之志”,“仗剑去国,辞亲远游”,出蜀沿长江三峡东下。他此次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准备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渡荆门送别》便是他途经荆门时所作。
- 时代背景:当时正值唐朝开元盛世,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氛围浓厚,为文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