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1/2)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赏析
- “寒雨连江夜入吴”:描绘出烟雨笼罩吴地江天的景象,织成愁网。“连”“入”二字写出雨势连绵,也暗示诗人因离情萦怀而夜不能寐,同时展现出高远壮阔的境界。
- “平明送客楚山孤”:清晨友人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远山,想到友人将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诗人将离情凝注在楚山之上,一个“孤”字自然引出后两句临别叮咛。
-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是千古名句。早在六朝刘宋时期,诗人鲍照就用“清如玉壶冰”比喻高洁清白的品格。诗人以晶莹透明的冰心玉壶自喻,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比相思言辞更能表达对亲友的深情,也展现了诗人蔑视谤议的自誉。
艺术特色
全诗即景生情,情蕴景中。苍茫江雨和孤峙楚山,烘托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也展现了诗人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孤山与冰心玉壶的比象相互照应,令人联想到诗人孤介傲岸、冰清玉洁的形象,构思精巧、用意深婉,融化在清空明澈的意境中,天然浑成,含蓄蕴藉,余韵无穷。
创作背景
- 时间:一般认为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之后、天宝六载(747)之前,常见说法是天宝元年(742年)。
- 地点:在润州(今江苏镇江)的芙蓉楼。
- 事件:王昌龄的朋友辛渐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陪他从江宁(今江苏南京)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遂作此诗送别。
- 作者境遇:王昌龄因“不护细行”“谤议沸腾”,即为人不拘小节、言行举止随意而遭人诽谤,仕途不顺。他于开元二十五年(737年)第一次被贬到岭南,三年后归来改任江宁丞,写此诗时正处于这一任期内,处于仕途的困顿时期。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仕途不顺引发的孤独与愤懑
王昌龄写此诗时正处于江宁丞任上,仕途不顺且遭人谤议。这种境遇使他在诗中借“楚山孤”来展现自己的孤独,不仅是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