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杜甫(2/2)
- 安史之乱爆发: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这场战乱持续多年,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百姓流离失所,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
- 长安沦陷: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羌村后,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途中被叛军俘获,押至沦陷后的长安。在长安,杜甫亲眼目睹了叛军的烧杀抢掠以及城市的破败荒芜,山河破碎的景象令他痛心疾首。
个人经历
- 被困长安:杜甫被困长安期间,与家人音信隔绝,不知亲人安危,自身也处于困境之中。但他心怀天下,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痛,这种个人的遭遇和心境为他创作《春望》提供了直接的情感素材。
-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杜甫一生胸怀大志,渴望能够为国家效力,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然而,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的理想破灭,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遭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促使他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
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
社会背景
- 加深忧国之痛:安史之乱致使社会动荡、国家衰败,叛军的烧杀抢掠让杜甫目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凉景象,国家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巨大落差,使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痛心更为强烈。
- 强化对和平的渴望:“烽火连三月”反映出战争的旷日持久,百姓生活苦不堪言。长期的战乱让杜甫深知和平的可贵,更加强化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厌恶。
个人背景
- 增添思乡念亲之愁:杜甫被困长安,与家人分离且音信不通,在这种状态下,“家书抵万金”就极为真切地表达出他对亲人的无尽牵挂与思念,个人的孤独无助使这种情感更加深沉。
- 引发身世之叹:杜甫本胸怀壮志,却因战乱被困,理想无法实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的愁苦与无奈,战乱不仅让国家陷入危机,也使个人命运坎坷,从而引发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