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李绅(1/2)
《悯农二首·其一》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首·其二》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诗句意思
其一
春天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很多粮食。天下没有一块闲置的田地,但仍然有农夫被饿死。
艺术特色
- 对比鲜明:“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绘出农业生产中播种与收获的巨大反差,凸显出丰收景象;“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将广袤田野的无荒田与农夫饿死形成强烈对比,深刻地揭示了社会的不合理。
- 语言质朴:全诗语言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用直白的表述传递出沉重的主题,使读者能够轻易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主题思想
诗人通过描写丰收的景象和农夫饿死的悲惨现实,强烈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剥削现象,反映出农民在沉重的赋税和压迫下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隐含着对不合理社会制度的控诉。
其二
- 前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绘了农民在烈日当空的正午,仍在田间辛勤锄地劳作,汗水一滴滴落在禾苗下的泥土里。
- 后两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发出感慨,有谁知道我们盘中的每一粒粮食,都饱含着农民的千辛万苦。
艺术特点
- 生动写实:前两句通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等词汇,将农民劳作的场景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极具画面感。
- 发人深省:后两句用反问的形式,引发人们对粮食来之不易的思考,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警示性。
主题意义
全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劳作的艰辛,表达了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同时也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来之不易的劳动成果,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创作背景
- 社会背景:唐朝中期均田制瓦解,土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