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的来源与例子(1/2)
源于原始的劳动呼声
原始人在集体劳作时,为了统一行动节奏、释放身体力量,会发出有节奏的呼喊声,比如抬重物时喊的号子。当人们在这些呼喊中加入简单的词汇和有规律的音调变化,就逐渐形成了具有一定旋律和表意功能的原始歌,像流传至今的《打夯歌》等劳动号子就是其演变的例证。
出自宗教祭祀仪式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生死等充满敬畏与疑惑,在祭祀天地、祖先或祈求神灵庇佑的仪式中,会通过歌唱来与神灵沟通、表达虔诚与愿望,如《九歌》就是屈原根据民间祭祀乐歌改编的,用于祭祀鬼神。这些宗教祭祀歌往往具有庄重、神秘的特点,旋律和歌词都有特定的规范和寓意。
因情感抒发而产生
人类丰富的情感需要更具感染力的表达方式,当语言不足以抒发内心的喜怒哀乐时,人们就会借助有韵律、有节奏的声音来传递情感。如《乐府诗集》中收录的大量民歌,很多都是人们用来表达爱情、思乡之情等的歌曲,这些情感驱动的歌唱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和情感内涵的歌。
基于语言的音乐化
语言本身有节奏和韵律,当人们对语言的韵律之美进行深入挖掘和提炼,将有韵律的语言片段进行扩展和音乐化处理,配上旋律和节奏,就形成了歌。像古代的诗词,很多在创作时就考虑到了韵律,便于吟唱,如唐诗、宋词都有相应的曲调,人们依曲填词,使诗词与歌紧密结合。
受自然界声音的启发
自然界中的鸟鸣、水流、风声等声音富有韵律和节奏感,人类在长期的生活中受其启发,通过模仿这些声音,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创造,融入语言和情感元素,创作出了许多具有自然风格的歌。例如一些山歌中会有模仿鸟鸣的旋律和声音,展现出自然与人类音乐创作的紧密联系。源于劳动呼声
《击壤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相传创作于帝尧时代,展现了原始先民的劳作生活,可能是人们在田间劳作时,为了统一节奏、抒发情绪而唱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则描绘了原始人制作工具和狩猎的过程,极有可能是在集体狩猎等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劳动号子式的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