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小炮换大炮(3/4)
有人对车子很好奇:“你们这个车子是在哪里买的?上面这个棚子是带着的还是现定做的?”
云平答道:“三轮车子是在东昌县城东边摩托车市场买的,这个玻璃框嘛,是我们大姨夫亲自给做的。”
“真是巧手。”来人无不夸一句。
断断续续,问这个车子的人越来越多,好多人来来回回打量摩挲。都说没见过设计这这么巧妙得劲的棚子车。
这里的人,管一切带斗带盖的车子叫做棚子车,一般都是密不透风的铁皮棚子,或者自己简单搭的油纸布棚子,哪见过这么精巧美观的玻璃棚子车。
问的人多了,云洁心里又开始琢磨:大姨夫一周做一个玻璃棚子,因为最麻烦的地方是做木工,这个棚子车用木头的地方不多,大多是钢管和玻璃,如果让他快点做的话,估计三四天就能做一辆,如果手熟的话也就三天。如果让他专门给三轮车做玻璃棚子的话
“云平,这么一个全新的三轮车加玻璃棚子,就是咱们这个小吃车,你觉得值多少钱?”
云平疑惑地看一眼云洁,“姨夫不是说不要钱吗?”
“我是说,这么多人来问这个车子,如果想买的话,咱说多钱合适?”
云平立马明白了云洁想干啥:“三轮车正常卖的话得350元,钢管、木头、玻璃,大姨夫说不值钱,怎么也得值50元,成本是400元吧,算上一周人工,怎么也得卖500元吧。”
“如果做得多,成本还能再降70元到100元。”云洁估算。
“你是想让大姨夫做好玻璃棚子再卖,卖小吃车?”
云平觉得云洁的想法真是太多了。
“这么多感兴趣的,再有问的,就直接说500元一个,先预预热,回家跟大姨夫商量商量去。”
云洁想起前生后世,上大学的时候,省城流行一种少数民族的肉烧饼,一时间到处都是烧饼店,刚开始时有技术保护的,时间长了,这东西都能仿造出来,遍地开花,一时造成恶性竞争。
在这场商业混战中,开烧饼店的有没有挣到钱咱不知道,卖烧饼炉子的倒是赚得盆满钵满。
为啥,烧饼好模仿,做烧饼的炉子不好模仿,或者说模仿的成本太高,只能靠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