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凤阳的希望(3/6)
天后,南京国子监破天荒地办了一个乡试突击训练营,配备了监内最好的老师,凡是有今年乡试资格的监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去孙学正那里报名。
这个时代大部分的考生是自学的,而且明代科举并不是像我大清一样。除八股文外,大明对考生的历练、武功、数学、工程运筹等方面的要求也非常高,所以报名参加突击训练营的监生不是很多。
教务办公室里,孙学正接过杨植的报名表,语带讽刺说:“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也不知道老师讲的,你能不能听得懂!”
杨植反唇相讥道:“你知道外面多少读者在催更我吗?出水才见两腿泥!科场上来不得半点虚假,谁英雄谁好汉,乡试场上见!”
八月乡试,杨植感到从未有过的紧迫感!家人们都觉得自己的成长速度太慢!换别的穿越者活到三十九万字已经财比陶朱公,权如大将军了,可是自己还是一个秀才!
但是读书人都知道学习在于日积月累,欲速则不达。杨植一个多月的训练营下来,反而让老师觉得退步了。
“杨植,你这样不行!你似乎拔苗助长,急于求成了!这两个月来,尽管你刷了不少题,但你的文风多变,一会儿华丽一会儿朴实,一会儿如赣中派精于事理,一会儿如吴中派擅长铺陈! 这说明你心性不稳定,还没有形成大中至正敦实醇和的特色!这是很危险的,容易画虎不成反类犬,把文章写成四不像!”
六月底,训练营的营长,五经博士之一的刘老师把杨植叫到办公室,诚恳地说道:“你的几个科目,律令判例还可以,策论也不错。但是,”刘老师拖长声音道:“你的四书文章还是不够圆融,礼经文章也已经过时了!
我知道你向苏州名士王宠王履仁学习礼经。可是你想呀,那王履仁教了二十年的礼经,三吴地区秀才选礼经者,莫不是他的学生。南直几科乡试下来,礼房阅卷官一看卷子就是王履仁的学生,这就造成礼经房中大部分考生的风格雷同!你很难脱颖而出的!”
刘老师说的句句在理,人家是训练营营长考试专家,一番分析有条有理,针对性很强,确是良师。
“诚如刘老师所言,晚生应该如何入手?”
见杨植脸上冒汗,刘老师宽慰说:“六月初训练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