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通州之变(1/5)
按华夏文明含蓄做人的悠久传统,某人想干啥事不能亲自公开说出来,得找一个外人为自己代言,自己再表示同意。
虽然正德不被群臣待见,但重臣中自然有善于揣摩上意的人。俗语常言,道得却好:秦桧都有仨相好,何况是天子呢!
十五年十一月癸未日,兵部侍郎兼左佥都御史王宪纠集一帮臣子联名上疏曰:“随驾太监某某、某某;内阁大学士梁、蒋;平虏伯朱彬等都督平叛有功,宜升赏。
另有江西巡抚王阳明、吉安知府伍文定、安庆知府张文锦等等有功宜升赏”,云云,云云。
奏疏最后说朱寿大将军“指授方略,以致元恶就擒,真万世伟绩!且军令严明,惟在吊民伐罪,所至秋毫无扰,臣等睹兹盛事,不胜庆幸”,并建议给朱寿大将军加“威武大将军总兵官、后军都督府太师、镇国公”。
众意难违,正德只能谦虚地对奏疏内容全盘接纳。他给自己任命的这个职位已经升无可升,再往上就得给自己封王了。
君是昏君,臣是奸臣!
邸报一发出来,礼部尚书毛澄恶心得一天都吃不下饭。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刘瑾,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王宪。大明不中兴则已,要中兴,首先就必须将王宪除去!
原来制定的献俘、处决、赏罚的流程是最后进行的,现在正德把它们提前在通州搞定。如同被后世想法多变的领导逼着加班加点几易其稿的基层公务员一样,毛澄先前制定的大捷典礼的流程全部得推倒重来。
毛澄在心里骂了十遍王宪后来到翰林院国史馆,叫上几名翰林后辈把《文献通考》及汉唐宋元的史书找出来,又翻开大明的典章制度,重新制订大捷献礼流程。
几易其稿后,赶在众官员集体奔赴通州之前,毛澄终于写完了庆典流程。内阁相公和其他尚书也懒得一起推敲,皇亲勋贵、朝廷各部门主官、科道言官组队浩浩荡荡赶到通州。
这么多人不可能进通州城,正德临时征用了通州郊外一座道观。几名御史例行按朝礼规矩在道观外巡视,看哪位官老爷礼仪有缺。
幸好今天是一个晴天,没有哪个官员打喷嚏、咳嗽。杨廷和带着群臣鱼贯而入道观庭院时,心中涌现强烈的不真实感。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