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命、运(1/6)
广东有句谚语:同人不同命,同伞不同柄。南京国子监汪伟祭酒与杨一清同是三甲赐同进士出身,同样入过翰林院,但杨一清就能当相公,汪伟只能从事孩子王这份边缘工作。谁要汪伟不肯下边关接地气呢?
为杨廷和首辅办一件这么容易的事,怎么就踢到铁板,眼看成为南京官场的笑柄呢?
国子监的业务主管部门是礼部。不过大明王朝这一点非常特殊,礼部尚书和国子监祭酒不是上下级,正如知府与知县、都察院一把手左都御史与各位御史也只是业务主管关系,并非上下级关系。
南京礼部尚书邵宝随后发了一份公文给南京国子监,表示对南京国子监风云非常关注,希望月考公平公正公开。
众所周知,华夏文明的精华之一就是遣词造句,只有最聪明的人才能解读出文章里面的真实含义。
大明王朝最聪明的人自然就是进士了。汪伟好歹在翰林院深造过,他用读《春秋》练就的功力,从邵尚书的公文中,读到了解决办法。他将孙继唤来,说道:“孙学正,你去找到杨植告诉他:若缺席月考,他写再多的帖子都没有用,自己打包回凤阳县学!”
初阶堂月考当天,杨植施施然跨过国子监大门。在南京国子监上千监生敬畏的目光中,杨植站在门槛石上奋力挥动双臂,慷慨激昂大声疾呼:“诸位同学,时代变了!
吾大明士人的性格总是喜欢调和的、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了,必须在这里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但如果你主张将屋子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监生们不明觉厉,他们都传阅过杨植的揭帖,文章关于宇宙是物质运动过程的观点,众人一笑了之。反正这是一家之言,并不比宇宙是气或理更有说服力。
大家感兴趣的是杨植为什么愤世嫉俗,怀疑一切否定一切打倒一切。当即有监生问道:“杨朋友,为什么你说‘六籍信刍狗,三皇争纸上’,又说‘程朱席上懒勾留’?”
杨植冷笑一声:“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苑漫雌黄。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我们气学因为太高深,你们理解不了!”
我不是针对谁,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
上来就放群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