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旅途记事(3/6)
。吉安此地,文风昌盛。你在吉安这几天多去书坊转转,买几本范文潜心揣摩。”
杨植从善如流,出了府衙就奔文昌街而去,果然街道两边都是书局,他挑了一个门脸看着最大的书坊走了进去。
进了书坊后,杨植不由得发出感叹,书架上除四书五经,还摆满了吉安籍翰林的文集,另有各种“三年科举五年模拟”之类的习题集,把《四书》上的每句话都做了破题,不禁让杨植想起前世高考前刷题的岁月。
果然我华夏儿女的命运就是在人生最精彩的时候熬夜刷题。
杨植左翻翻右翻翻,大明科举与他前世高考毕竟有很大的不同,他不知道买哪本好。
一名热心肠的青年在旁边打量了杨植几眼,见杨植衣着长衫,开口搭讪说:“这位兄台,可是有志于进学?”
杨植转头看去,见这个青年年龄比自己略大,一身秀才的襕衫方巾,双眼透着小镇做题家的清澈,当即讪笑着:“小弟听闻吉安文风昌盛,特地前来取经。只是在下眼界浅,身入宝山眼花缭乱,一时不知道买什么书好。”
青年登时对杨植大有好感,两人互相介绍,杨植才知道青年名欧阳德,吉安府泰和县人,现借住在府城亲戚家准备乡试考举人。
欧阳德颇为热心,替杨植挑了几本专解截搭题的精解,对杨植说:“大明科举以来,四书每个句子都出过题了,现在逐渐有上下文截搭出题,已经成为风气。越是小试出的截搭题越多,反而乡试、会试每出大题。我考中秀才之前,做过三百道截搭题文章。”
杨植知道欧阳德是一位至诚君子,他十分感动,然后拒绝了欧阳德的好意,悄悄地跟欧阳德说:“我不是小镇做题家,我在凤阳府科举,是中榜。”
欧阳德虽然对“小镇做题家”不甚了了,但也猜到这个词的意思。于是向杨植推荐了另外两本常规习题册。
“八股制艺的套路已经被我们吉安人研究透了,这位前辈是吉安籍的翰林,致仕回乡讲学,这是他的讲学精义,把八股的八大套路二十个答题要点讲得清清楚楚。这本是吉安另一名师的呕心沥血之作……”
袁守诚见状,非拉着欧阳德一起去吃饭,欧阳德却之不恭,答应下来。
杨植从善如流,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