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县试(2/4)
所以他的考卷上干干净净,字迹工整而无错。
王知县忍不住捋着自己胡须,赞赏点了点头。
谋定而后动。
这是个好料子!
待看见考位上挂着的考牒后他忍不住又愣了愣,忽而便觉得李伯群这个继子怕是捡着了。
下午则继续考察考生的基础知识,四书五经的熟悉程度与运用情况,是这五天里最好过的一日。
李瑜继续在草稿纸上写一遍,确认无误后再一笔一划地誊上去,总之第一场考试是毫无压力的。
真正的难度从第二场开始:试书义三道,每道限二百字以上,经义四道,每道限三百字以上。
这就比较考验考生的文章功底,但是卷了八年的李瑜也不虚就是了,稳得连个墨坨坨都没有。
第三场试论一道,限300字以上,诏、诰、表各一道,判语五条,到这里王知县已经长驻他的考位旁了。
第四试经、史、时务策五道,每道限300字以上。
这些文章的问题都不大,他写的文章是连先生都夸过的,光看知县大人的脑袋时不时点就知道。
问题最大的是这最后一场,需要考生作诗五言八韵诗一首。
题目是咏梅。
他虽然是个现代人,按道理说背诗这种事是最简单的,唐诗三百首里随便挑一首都能惊艳绝伦。
可是这个时空是被老乡篡改过的,那个老乡就是六百年前,杀光王公贵族五姓七望的那位。
老乡他把能背的诗词几乎背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都没有放过,如今这些诗词文章还是学子们必背的。
所以……
李瑜只能自己写,偏偏他作诗又是真的极为不擅长,愁的他险些将脸上的痘痘给全给抠了。
别问他脸上为啥有痘。
让你在考棚里住上五天,不能洗脸刷牙你试试长不长痘。
王知县老早就迈着稳健的步伐走了过来安静观摩,他想看看这位文章出众的年轻人能写出何等好诗。
谁知人家愣在那里干坐了半个时辰,却是一个字儿也没写出来,只愁着眉搁那儿发呆。
莫不是不擅诗词?
距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