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革命激荡2(8/11)
电:袁世凯很快回电,措辞极为巧妙。他表达了对共和的支持,却又着重提及当前局势复杂,军队的稳定、各方势力的平衡都需谨慎对待,暗示自己在推动共和过程中面临的种种难处,侧面提醒孙中山要考虑他的处境。“共和之念,世凯心向往之。然局势纷扰,各方掣肘,诸事尚需从长计议,还望孙先生体谅。”
- 孙中山再发电:孙中山看到回电后,陷入沉思。他深知袁世凯的老谋深算,为了进一步试探,他再次发电,提及共和政府的权力分配,暗示袁世凯不应有过多集权的想法。“共和政府,权力当公之于民,合理分配,方能长治久安。先生手握重兵,日后在政府中责任重大,还望以大局为重。”
- 袁世凯再次回应:袁世凯收到电文后,嘴角微微上扬,他明白孙中山对他的警惕。在回电中,他巧妙地回避了权力分配的敏感问题,大谈特谈国家统一和民生建设,试图转移焦点。“国家初定,统一与民生为要。世凯愿与孙先生携手,共促发展,不负百姓所望。”
- 多次密电交锋:随着密电往来的增多,双方在关键问题上不断试探底线。孙中山坚持共和政体的核心原则,要求袁世凯严格遵守相关规定;袁世凯则在拥护共和的表面下,试图为自己争取更多的实际权力和利益。每一次密电的回复,都经过双方幕僚的反复斟酌,字里行间充满了玄机。
- 和谈意愿的达成:经过多轮密电试探与沟通,双方逐渐摸清了对方的底线和意图。孙中山意识到,在当前形势下,适当的妥协或许是实现和平与共和的必要手段;袁世凯也明白,完全违背革命党和民意,他将难以掌控大局。最终,双方达成和谈意愿,决定将具体的条款和细节留待正式谈判中敲定,一场决定中国命运走向的南北和谈,就此拉开序幕 。
最终谈判地点选在上海。袁世凯带着杨度等幕僚抵达时,南方代表早已等候多时。孙文并未亲自到场,而是委派了干练的代表。
1911年12月,上海英租界的市政厅,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窗外,黄浦江的水汽裹挟着寒冬的凛冽,透过紧闭的窗缝丝丝渗入。厅内,一张长桌横陈,将南北双方代表泾渭分明地隔开。南方革命党代表身着笔挺的中山装,神色坚毅,目光中透着对共和理想的执着;北方袁世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