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革命激荡(2/5)
小组不断沟通协调,确保整个草案逻辑严密、体系完整。会议持续数日,最终达成一系列共识,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宪政方案。
虽然此次宪政会议因种种原因未能立刻改变中国的命运,但他们是为救国所做的不懈努力的见证。他们坚信,只要坚持立宪的道路,不断推动政治改革,中国终能实现富强,在世界民族之林站稳脚跟 。但我却知道这不过是清廷的自救之计。清廷在内忧外患下,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包括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革命思潮兴起(如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以及地方督抚势力坐大。同时,日本通过明治维新实现富强,立宪成为许多知识分子和官僚的改革诉求。
为了自救清廷推行预备立宪的核心动机是维护统治,试图通过制度改良缓解社会矛盾,避免被革命推翻。摄政王载沣作为实际掌权者,希望通过有限的权力下放(如设立资政院、谘议局)和宪法框架,将权力集中于满族贵族手中,尤其是皇室。
但是预备立宪计划长达9年(1906-1915),进程缓慢。1911年成立的“皇族内阁”中,13名大臣有7名来自满族,且多为皇室成员,引发立宪派强烈不满,暴露了清廷对权力的垄断。虽然颁布了《钦定宪法大纲》,但皇权仍至高无上,民众权利有限。改革未触及土地问题、官僚腐败等根本矛盾,反而因增设新税激化社会矛盾。摄政王载沣排挤汉族官僚(如罢免袁世凯),强化满族特权,加剧了满汉矛盾和统治集团内部分裂。清廷对权力的紧握和对民众参与的压制,使得许多人认为朝廷其缺乏诚意进一步失去民心。载沣作为摄政王,既面临挽救危局的压力,也受限于满族保守势力。他的决策既有妥协(如同意立宪),也有强硬(如排斥汉族官僚)
皇族内阁,1911年5月(宣统三年),清廷在革命的浪潮中试图通过立宪改革挽救统治,宣布成立“责任内阁”,史称“皇族内阁”。内阁13名成员中,满族占9人(其中7人为皇族),汉族仅4人。庆亲王奕匡任总理大臣,实际权力仍集中在满洲皇族手中。这暴露了清廷“假立宪、真集权”的本质,激化了汉人官僚和民众的不满,加速了革命的爆发。
与此同时摄政王载沣领导的大清王朝面对着财政困境与外债压力以及中央朝廷和各省地方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