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巡演风云与新的契机(2/3)
然无奈地说道。
李逸风皱了皱眉,思考片刻后说:“不能因为他们的退缩就放弃。我们一方面要加快澄清网络舆论,让赞助商恢复信心;另一方面,再寻找一些新的赞助商。我就不信,我们真心做文化传承的活动,会找不到支持我们的人。”
于是,苏然开始重新梳理潜在的赞助商名单,积极与那些注重文化公益且有长远眼光的企业联系。他详细地向这些企业介绍巡回表演的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以及李逸风等人的初心和坚持。
经过一番努力,一些有识之士被他们的诚意所打动,愿意为巡演提供资金支持。
而李逸风在应对这些外部问题的同时,还不忘提升自己的朗诵水平。
他在一次与刘老师的交流中,突然想起之前在 “诗山”“诗城”项目中对李白诗词的深入研究,那些经历让他对李白的诗词有了独特的见解。他将这些见解融入到朗诵中,使得他的表演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刘老师,我觉得李白在创作这首《行路难》时,正处于人生的低谷,但他依然心怀希望,这种复杂的情感在朗诵时应该有更细腻的表现。”李逸风与刘老师探讨着。
刘老师听后,连连点头:“逸风,你说得很对。你对诗词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了,将这种理解融入朗诵,一定能给观众带来全新的感受。”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网络上的负面舆论逐渐得到控制。
随着澄清声明的发布和网络打假博主的发声,越来越多的人看清了黑暗势力余党的阴谋,转而支持李逸风等人的巡回表演。那些原本动摇的赞助商也改变了主意,继续与巡演团队合作。
然而,当巡演团队来到第三站城市时,又出现了新的状况。
当地一些文化团体对 “李太白诗朗诵巡回表演”提出了质疑,认为这种表演形式过于商业化,有悖于传统文化传承的纯粹性。这些文化团体在当地颇具影响力,他们的质疑声引发了部分市民的共鸣,使得巡演的宣传工作受到了阻碍。
“我们只是想通过一种大家喜闻乐见的方式,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李白的诗词,怎么就成了商业化、不纯粹了呢?”李逸风感到十分委屈。
陈宇此时恰好结束外地的任务赶来,他分析道: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