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除夕守岁](5/9)
盏灯笼挂上飞檐。卖灶糖的王老汉推着车经过钟鼓楼,车轮碾过青石板,发出“咯吱”轻响。车辕上挂着的冰凌风铃忽然作响,他抬头望向灵山,见半山腰的钟亭已亮起三十六盏琉璃灯,灯光映着钟体,竟似有金鳞在浮动。“爹,那钟会发光!”七岁的女儿小杏指着山顶惊呼。王老汉笑了,想起二十年前的雪夜,他在钟亭避雪,听见钟声里混着松针落地声,次日家中重病的老母竟能起身喝粥。
南街的绣娘李月如正在给钟鼓楼的帷幔绣边,银针在红缎上穿梭,绣的正是灵山钟的轮廓。她腕上戴着串松针编的手链,是去年腊八在寺里求的。“月如姐,这钟纹怎么总绣不对?”小徒弟望着她的绣样纳闷。月如放下针线,指尖抚过绣片上的钟纽:“因为这钟里住着灵山的魂。光绪十九年雪崩,钟亭被埋了三日,钟声却没断过——后来人们挖开积雪,见钟体上凝着层薄冰,冰里竟映着整座灵山的倒影。”
三、 亥正·钟魂初醒
亥时三刻,灵山寺的了尘师父带着明海小沙弥登上钟亭。百年老铜钟在月光下泛着青芒,钟身上的“护生经”铭文被松油擦得发亮。“当年智空长老圆寂前,曾在钟体上刻下最后一笔。”了尘摸着钟身上浅淡的指痕,“他说,这钟声是灵山的呼吸,每响一声,山风就会多绕三圈,把人间的祈愿带给松针里的山神。”
三清观的李真人同时推开钟鼓楼的木门,道袍上的云纹与钟体的星图相映成趣。他取出个松塔形的木盒,里面盛着新采的北峰松针:“万历年间铸钟时,玄真子道长特意取了七十二根百年松根,炼入钟舌。”说着将松针洒在钟基周围,松针落地时竟发出“叮叮”轻响,像在与钟体对话。
信州城的百姓们已纷纷涌出家门。盲眼的张阿公由孙子领着,朝钟鼓楼方向跪下,他胸前的铜铃铛与远处的钟纹同频震动;刚生产的刘娘子抱着襁褓,将孩子的小脚印按在沾着松针的红纸上,据说这样能借钟声的福气;最奇的是城西的疯汉老陈,此刻竟安静地坐在青石板上,盯着灵山方向傻笑——去年他坠崖后失忆,唯有听见钟声时眼里会有光。
四、子时·万籁归一
子时将至,钟亭的铜漏滴完最后一滴水。了尘师父与李真人对视一眼,同时握住钟槌——槌头裹着的松针布,正是信州百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