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冬至祭祖](7/13)
鲈鱼。
\"这道菜要配祖传的菊瓣酱。\"坐在主位的族老夹起一筷鱼肉,蘸了蘸碟里的酱,酱色金黄透亮,混着细碎的菊花瓣,\"你太奶奶在时,总说酱要晒满九九八十一天,每天卯时初刻就得翻缸,让酱面能接上第一缕阳光。\"他说话时,鱼尾上的金箔在灯光下微微颤动,映得满桌菜肴都像镀了层金边。
松仁玉米端上来时,瓷盘里的金黄玉米粒混着翠绿的青豆,点缀着雪白的松仁,盛在荷叶形状的瓷盘里,像把秋天的阳光都收进了盘中。虎娃终于忍不住伸手去抓,却被母亲轻轻拍开:\"先敬太姑婆。\"母亲说着,用调羹舀了半勺,吹凉了送到太姑婆嘴边,玉米粒在老人缺了门牙的嘴里发出细碎的响声,像秋风吹过晒谷场,却让太姑婆红了眼眶——她想起自己夭折的长子,若还在世,该和虎娃一般大了。
五、亥时正刻·故事漫桌
当第三壶菊酒斟满,老者们的声音便像松涛般在偏厅里漫开。最年长的明叔公已经九十三岁,他的拐杖头包着磨得发亮的铜片,此刻正轻轻敲着地面,仿佛在敲开记忆的门扉:\"民国二十七年的冬至,日本人打到信州城,我们把家宴搬到了灵山的岩洞里,那时的鲈鱼,是用雪水炖的,汤里漂着野菊,喝下去浑身都暖。\"
火塘里的木柴\"噼啪\"炸开,火星子窜向夜空,像散落的菊瓣。有位老妇人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裹着半块残缺的瓷片,釉色已经斑驳,却能隐约看出菊纹的轮廓:\"这是太婆留下的汤碗,那年躲避战火时摔碎的,她硬是把碎片都捡了回来,用蛋清粘好,说"碗碎了,家不能碎"。\"
青年们静静地听着,手中的酒杯不知不觉垂到膝头。明哥儿看着太婆布满皱纹的脸,忽然发现她的眼角有颗泪痣,像朵小小的菊花。他想起去年重阳,太婆也是在这里,指着远处的灵山说:\"你爷爷当年在山上采药,摔断了腿,是乡亲们用藤椅把他抬下山的,从那以后,每年冬至,他都要在祖祠的梁柱上刻一道印子。\"
六、亥时三刻·钟吕相和
明叔公的吟唱是在雪粒子打在窗纸上时响起的。他拄着拐杖站起身,衣摆拂过石桌上的菊瓣,清越的嗓音像山涧里的清泉,在冬夜里荡开:\"维我先民,垦彼荒山,采菊为粮,凿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