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佛光普照](5/6)
无上妙药。”
李玄真则取出个玉匣,内有五块“五雷石”,石上天然形成的纹路竟似人体经络图:“当年雷劈三清殿,这些石头从云层中落下,道家认为‘雷乃天之气,石乃地之骨’,用其煎药,可通天地之气。”他忽然指着对方手中的舍利:“若将沉香舍利与五雷石同研,是否能治那‘心肾不交’的疑难杂症?”
昙摩大师闭目沉思,少时睁眼道:“贫僧曾在《医方明论》中见过类似记载,‘以火宅之清凉,引寒潭之温热,阴阳相搏,乃成大医’。”他望向药圃外,百姓们正排着长队,有的捧着病愈的家禽,有的提着新收的药材,眼神中满是信赖,“你我争论药性,不如看看众生的疾苦,才是最好的医书。”
(三)万法归一
申时末,山雨欲来,药圃上方却笼罩着一片金光。李玄真与昙摩大师同时起身,只见一位鹤发童颜的老者拄着拐杖走来,腰间挂着个葫芦,上刻“悬壶济世”四字——正是隐居多年的儒医陈先生。
“二位仙长,”老人抱拳作揖,“听闻佛道合制‘慈悲丹’,老朽特来献上《黄帝内经》注本,其中‘天人相应’篇,正可与佛家‘依正不二’之说互参。”他打开竹筒,露出泛黄的绢书,上面密密麻麻写满了三教医理的批注。
昙摩大师接过书,忽见某页画着三人共研医理的插图,左边道士持《本草》,中间僧人捧《医喻经》,右边儒士握《难经》,案上摆着的药碾子,正是用三才台的顽石所制。“原来百年前,三教先辈便已在此论医,”李玄真感慨,“今日我们不过是接过前人的药锄。”
雨点终于落下,三人站在药圃的凉亭下,看雨水冲刷着药草,每片叶子都闪烁着不同的光泽。陈先生忽然指着正在接雨水的虎娃:“那孩子用荷叶盛水,竟暗合‘承露盘’的原理;用柳枝搅拌,又是道家的‘引龙术’。医道传承,不在典籍,而在人心。”
暮色渐合时,药局的灯火次第亮起。青铜鼎里的“慈悲丹”已凝成药丸,每颗都带着佛道的徽记。昙摩大师与李玄真站在药圃门口,看着百姓们背着药包下山,身影在夜色中渐成光点,最终汇聚成银河般的光带。
“你听,”昙摩大师轻声道,风铃与松涛声中,隐约传来孩童的歌谣,“‘佛心暖,道气清,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