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葛洪丹心](6/7)
守 谦逊,真乃天地间的赤子。准你所请,另赐"丹心印",印上刻"济世为本",望你传于后人。\"
(二)丹经入石的传说
葛洪将《抱朴子》新篇埋入葛仙峰的丹炉遗址,书页遇地脉灵气,竟自动刻入岩壁,形成永不磨灭的丹经石刻。百姓们在丹坪立起\"丹心碑\",碑身由玄色晶石制成,上面刻着葛洪的丹道名言:\"夫丹道者,非求长生,乃求长世;非求升仙,乃求升民。\"
每逢雷雨天气,碑身便会发出金光,与峰顶的星轨交相辉映,仿佛葛洪的丹气仍在守护着这片土地。信州城的百姓们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只要灵山的丹炉还在,只要葛仙翁的丹经石刻还在,疫病就永远无法肆虐。
(三)青衫化云的归处
太元十五年,葛洪在罗浮山仙逝,临终前留下遗言:\"将吾骨灰撒入灵山丹坪,让我与天地丹炉,永远守护百姓。\"当弟子们遵嘱行事时,骨灰竟化作青雾,飘向葛仙峰,最终融入峰顶的星轨之中,从此,每当夜幕降临,星轨中便多了一颗明亮的星,百姓们说,那是葛仙翁的丹心所化。
百年后,一位云游的道士途经信州,在丹心碑前歇脚。他看见碑上的字迹在月光下流动,竟浮现出葛洪炼药的场景:松脂在釜中沸腾,星斗垂落鼎中,青衫道士不顾灼伤,一心只为救人。道士忽然明白,所谓\"天师\",不是天上的官爵,而是百姓心中的守望,就像灵山的丹炉,永远为济世者而燃。
五、丹气永续
宋开宝年间,信州再次遭遇疫病。一位年轻的郎中背着竹篓,沿着当年葛洪的足迹,登上灵山。他在丹坪的石刻前停留,看见石壁上的丹方竟自动补全,加入了新的草药——那是葛洪的丹气,在千百年后,仍在回应着人间的苦难。
郎中取出陶碗,接取丹坪石缝中渗出的泉水,水色金黄如丹,入口时竟带着松针的清香与星砂的微甜。他望向葛仙峰,见峰顶的星轨正在重组,形成\"丹心永照\"四字,知道这是葛仙翁在指引他如何制药。
\"原来丹道的传承,从来不是典籍的抄写,而是一颗济世之心的共鸣。\"郎中喃喃自语,背起竹篓,向信州城走去。他的衣袂上,不知何时沾上了一片赤芝的孢子,在阳光下闪烁着微光,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