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国际会议交流(3/5)
,这次会议一定要多学习借鉴。”
四、闪耀的中国声音
当主持人念到陆琛和苏瑶的名字时,两人对视一眼,相互点头鼓励。陆琛深吸一口气,稳步走上讲台。他站在聚光灯下,望着台下众多期待的目光,心中的紧张瞬间转化为坚定。
“尊敬的各位专家,大家好。”陆琛的声音沉稳有力,“我们团队长期致力于量子技术在安全领域的创新研究,今天很荣幸能在这里分享我们的最新成果。”他轻点遥控器,大屏幕上出现了团队的研究框架图,“我们提出了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特性的新型加密算法——量子混沌加密算法。”
随着讲解的深入,陆琛详细介绍了算法的原理和优势:“传统加密算法在面对量子计算机的攻击时存在安全隐患,而我们的算法利用量子纠缠的随机性和不可克隆性,不仅能保证加密强度达到量子级安全,还能将加密和解密速度提升30以上。”他展示了一系列实验数据和对比图表,“这是我们在实验室环境下的测试结果,目前已申请多项国际专利。”
台下的专家们纷纷露出感兴趣的神情,有的开始认真记录,有的小声讨论。陆琛接着介绍了多层次量子安全防护体系:“我们构建的防护体系涵盖网络层、数据层和应用层。在网络层,利用量子密钥分发实现通信安全;在数据层,采用量子哈希算法保证数据完整性;在应用层,结合量子身份认证技术,实现全流程安全防护。”
当陆琛结束汇报,苏瑶优雅地走上讲台。她的语气柔和而坚定:“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诸多挑战。比如量子设备的稳定性问题,以及与现有网络架构的兼容性问题。”她展示了团队正在攻克的难题和解决方案,“我们计划与国内的通信企业合作,开展试点项目,推动技术的实际应用。同时,也希望能与在座的各位专家展开合作,共同解决这些难题。”
五、激烈的思想碰撞
汇报结束后,进入了紧张的交流互动环节。现场气氛瞬间热烈起来,许多专家纷纷举手提问。
一位来自英国的资深教授率先发问:“关于你们提出的量子混沌加密算法,在实际应用中如何保证量子纠缠态的稳定性?要知道,环境因素很容易导致纠缠态的退相干。”
陆琛从容应答: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