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打出一条路来(1/4)
自从知道木秋与皇上的关系后,宋应知心里多多少少有点膈应。
毕竟有苏澜之这么一个前例在,他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可几次相处后,发现木秋没什么变化,他也就释然了。
冬小麦种下后,巴里下雪了。
由于天气骤降,不再适合出城,宋应知便日日在纺织厂里忙碌,帮着工人们一起赶军大衣。
“公子!你设计的这军大衣可真保暖啊!我还以为来了巴里,咱冬天都要冻死在这片草原上了。”
李游这会儿正滚着新做的军大衣,一脸美滋滋的看着自家公子在织布。
“这算什么,等明年棉花产量提高了,我给你做全棉花的,那个更暖和!”
宋应知轻笑道,继续手里的活儿。
由于今年的棉花还要运送一部分去给边关给将士们,一部分要拿来做硝化棉,余下的已经不够城中百姓们做衣裳。
他便想了个办法,将杂草烘干,与棉花掺杂在一起做成军大衣,好在这新疆棉质量上乘,即便棉花少一些,穿着也十分暖和。
“扛过这个冬季就好了。”
听着这话,李游脸上的笑意渐渐消失。
“可是,公子,这冬天才开始,百姓们手里的棉花杆却都快烧光了,这能扛得过去吗?”
宋应知织布的动作一顿,抬头看了一眼李游。
“除了棉花杆,没有别的能烧了吗?”
李游摇摇头,“以前,这里住的都是牧民,他们冬天都是靠燃烧晒干的牛粪过冬,可咱们中原来的百姓哪有牛粪啊?”
边疆一片荒芜,树都难得一见,别提有柴火了。
这下又得发愁了。
北夏汉人过冬,通常都是依赖木炭、柴火、还有石炭等。
木炭得从长安运来,成本太高,百姓们也买不起,柴火更别想了。
至于石炭……
宋应知仔细想了想,在他还没穿越的那个世界,新疆好像存在很多大型煤田。
石炭,也就是后世说的煤,这玩意在北夏并不新鲜,根据历史记载,中国是全世界最早开采和使用石煤的国家。
如果他能在巴里找到石炭的踪迹,那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