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驾崩(1/3)
后周大军还没有到达瓦桥关,辽国瓦桥关守将姚内斌就开城投降。
柴荣率周军昂首阔步、大摇大摆入住瓦桥关。
继而,韩通率大军开拔淤口关,淤口关守将继续保持队形—举城投降!
此时,后周大军完成了对瓦桥关以南瀛州、莫州的战略包围,莫州刺史刘楚信、瀛州刺史高彦晖非常自觉,先后望风归降。
至此,短短42天内,柴荣兵不血刃,把瓦桥关以南的关南之地(今河北白洋淀以东大清河流域以南至河间一带)尽收囊中,共获得三州三关十七县,一万八千三百六十户!
在这样短的时间内,不经大战,居然胜利得如此轻易,使存心和徐灏别苗头的柴荣,志得意满。
看看,你能做到的事,朕也能做到。
三关既破,幽云门户洞开,辽国北方重镇、南都幽州近在咫尺,似乎唾手可得了。
柴荣在瓦桥关召开军议,众将都劝说柴荣起驾返程:“取燕南之地,此不世之功也。今虏骑皆聚幽州之北,未宜深入”。
但是柴荣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与高平之战时一样,柴荣仍旧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笃意北上攻取幽州。
那么这个时候,辽国的主力怎么不出来抵抗呢?就放任柴荣这么长驱直入?
答案是辽国主力在北方辽东,和耶律璟内斗呢,当然耶律璟逃脱以后,翻越大兴安岭,跑到了女真之地,召集了一些兵马,南下辽阳,萧思温调兵遣将,和他斗在一起。
所以幽州现在一共只有两万人,兵力处于绝对劣势,所以萧思温不能孤注一掷,他正在耐心的等待着柴荣露出破绽。
这个时候,随着战线的拉长,周军的战略劣势正在凸显出来。
第一:后周主力从汴梁长途奔袭上千里至幽州,粮草补给皆依赖汴河—永济渠水系,运输线越来越长,也越来越脆弱,极易被辽国骑兵切断。
第二:虽然柴荣顺利夺取了三关三州,但是每一处都需分兵驻守(每关约数千人),分兵之后,实际可投入幽州作战的兵力不足五万,而辽国南京(幽州)守军约两万,再加上临时征发,也可以凑起三四万人,周军兵力并不占优势。
第三:参与北伐的将领(如韩通、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