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三章 幸好中国文坛有胡为民在(2/5)
部作品的出现,是对过去的背叛。
但也有人认为,这样的作品更显真实。
有不少作家其实是对知青文学感兴趣的,但他们不确定,市场对这类文学真正的态度如何。
相比那些还在犹豫纠结的人,梁晓生已经行动起来。
他准备在去一趟新华书店,问一问读者对伤痕文学和知青文学的看法。
因为胡为民对文学的热忱感染了他,让他有了写些什么东西的念头。
恰巧,梁晓生有过北大荒经历,这段经历对文学创作来说,是非常好的素材。
现在,他只是需要做出选择。
到底是传统的伤痕文学,还是知青文学。
这天,梁晓生下班后,骑着自行车来到北影厂附近的新华书店。
相比之前的人声鼎沸,今天的顾客无疑要少了许多。
梁晓生进店后,熟络的逛了起来。
书店的某一角,伤痕文学依旧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那些印着血色夕阳、破碎脸庞的封面一字排开,诉说着十年动荡里的伤痛与泪水。
不少读者都会在书架前驻足,拿起一本伤痕文学翻看。
梁晓生点点头,果然,书店里伤痕文学占据的比重已经足以说明其地位。
不过,他很快发现不对。
摆放伤痕文学书架前的读者虽然多,但拿去柜台结账的并不多。
他凑过去,听到有读者小声抱怨:
“怎么又是这些?”
一个穿劳动布工装的青年把一本伤痕文学小说放回书架,对同伴嘀咕:“去年读了三本,全是下乡、批斗、家破人亡……”
同伴从鼻子里哼了一声:“开头哭一场,中间疯一个,结尾死一片——我都能背套路了。”
青年回忆道:“我记得两年前《班主任》发表时,人们抢购《人民文学》像抢救命粮。可现在……”
“当每一本新书都在重复相似的悲情时,就连最忠实的读者也会感到疲惫。”同伴轻轻摇头,叹了口气道。
梁晓生站在一旁,没有出声。
他在思考,为什么会这样。
很快,梁晓生回忆起之前看到的一篇评论——《伤痕文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