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王夫之(2/6)
种,这该如何是好?”
王夫之思索片刻,说道:“我们可以先安抚百姓,给予他们一定的扶持,比如发放种子、农具,减免赋税。同时,组织人手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为农桑发展创造条件。”
“可这些物资从哪儿来?朝廷会支持我们吗?”李昭又提出疑问。
王夫之皱了皱眉,说:“我们可以先从乡绅富户那里筹集,再向朝廷请旨,说明利害。只要我们的计划能让百姓安定,国家安稳,朝廷没理由拒绝。”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有人赞同王夫之的观点,认为民生是国家的根本;也有人支持夏汝弼,觉得吏治不清,国家难以稳定。
最后,还是王夫之提出一个折中的观点,他条理清晰地阐述了吏治与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主张在整顿吏治的同时,大力发展民生,这才让这场激烈的争论暂时平息下来。
崇祯十五年,王夫之与兄长王介之踏上了赴武昌参加乡试的旅程。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有时,他们在荒郊野外的破庙中借宿,伴着呼啸的风声入睡;有时,他们在路边的小客栈里歇脚,简单吃些干粮便继续赶路。
到达武昌后,城中热闹非凡,各地的考生如同潮水般涌来,大街小巷都能听到人们讨论科举的声音。王夫之看到许多考生都在热烈地讨论如何写好八股文,怎样获取功名,他却独自陷入了沉思。
“兄长,你说如今这天下大乱,就算我们中举了,又能如何施展自己的抱负呢?”王夫之皱着眉头,一脸忧虑地问王介之。
王介之拍了拍他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说:“弟莫要灰心,我们既然踏上了仕途之路,就总会有机会为朝廷效力,为百姓谋福祉。哪怕只是贡献微小的力量,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现状,为国家出一份力。你看那海瑞,不也是通过科举入仕,而后为百姓伸张正义,成为一代清官楷模吗?”
“可如今的朝堂,与海瑞那时相比,怕是更加黑暗腐败,我们又能有多少作为?”王夫之还是满脸担忧。
“正是因为黑暗,才更需要我们这样的人去照亮。只要坚守本心,总能找到机会。”王介之鼓励道。
考试结束后,放榜之日,王夫之与王介之皆中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