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育苗(2/3)
最终算起来,养济院似乎是独立的,但其实是连接着各方势力的,这其中的风险之后就变得更小,更少,这也是为什么有一些去海上和西域的商队,是由很多商人一起分摊的,这样万一损失,损失的也更小,并且沿途的护卫也会更加强大,能够更加安全。”
朱元璋听罢,眉头微皱,指节在案几上轻轻叩了两下,沉吟道:“照你这么说,养济院倒像是张网,把各方的利处都拴在一处了?所以才省钱?”
“正是如此。”沈万三捧了一句:“陛下若是等上个几年,效果才会更加显著,养济院的小娃儿长大成人,学了本事,又提早就开始培养和被预定,吏目的整体水平定然大大提高。”
朱元璋这才笑了笑,他也知道,毕竟那里的孩子都明白,他们现在的生活是因为谁才有的,还日日教导着忠君,爱民,不愁他们大了走歪路。
总比一般人能心思正一些。
沈万三放开了一些,又道:“陛下爱民如子,草民有幸得沐天恩,不敢不用心。”说着还从怀里掏出特意带来的计划书递给朱元璋:“请陛下过目。”
零零散散,还有不少殷灵毓添上去的规章条例,整个就是宋朝工坊与现代工厂的合体,也是殷灵毓前几个世界开习惯了的那种手工作坊。
朱元璋拧着眉头往下啃,时不时还得再问一句,沈万三就把自己这么多年的经验和当时从殷灵毓听来的一点经济学糅合在一起,再尽量用简单直白的话语说出来。
的确是好,织布的女子一月能拿二两银,每日却只用做四五个时辰,还能跟着朝廷一起休沐,并且军户家属和寡妇优先,手脚勤快的,养活自己和孩子公婆都不成问题。
只是看着沈万三有些吞吞吐吐,朱元璋把本子一合:“有什么话就说。”
“陛下方才也听到了供应关系和需求关系需要平衡,供应的多需求的少,商人就赚不上价钱,这工坊若是开起来,最开始还不会怎么样,但到了后面,开遍大明上下之后,就算是远销残元也消化不了那么多布匹,种太多的棉花,也会挤占了种粮食的土地。”沈万三低下头,语气恭顺:“陛下可以看看最后几页。”
朱元璋就复又将计划书翻开。
着重江南,远销海外,调控供需,更换产品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